毕业工作满两年了,这两年的经历与毕业前根据网络上的薪资信息产生的预期有一定的差异,很多东西容不得掰开来分析,例如因头部效应产生更深远传播的火车头薪资,例如被网络说烂了的“要专精一个领域然后成为头部技术专家”。

在毕业季,总包30w以下在同学之间是很难产生传播效应的,当有一位同学拿到了网易65w的offer,就会被很快传播开来,紧接着腾讯55w、快手50w、字节50w、百度45w……当接收了大量头部学生类似信息之后,就会对自己产生一个不切实际的预期。事实上我那一届计算机学院研究生的平均月薪也只有8k出头。

“成为头部技术专家”也是一块不切实际的饼,一个大SE底下几十个人,卷赢了几十个人就可以成为头部技术专家,可是在学校都卷不赢,凭什么上班了就能卷赢呢。何况还天天做业务开发。

迷失在当下被灌输着不切实际的预期里或许也是好事,可以埋头吭哧吭哧地干活。可是我累了,才两年就失去了生活,也失去了爱好,参考其他大龄同事,仿佛自己的人生一眼就能望得到头。我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回顾过去的两年,做一下职业选择的机会成本分析。


如果要选择从当前的公司跑路,去做别的任何事情,那么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当前这份工作以及由此延续的未来数年乃至十数年的职业发展与经验积累。可是目前的雇主公司劳动强度很大,整个雇佣期间都不会有太多的个人时间,能够做到的提升也只能是专业技术相关的。奉献整个青春,可以得到什么呢,下面来粗略地衡量一下。

工资收入的机会成本

下周满27周岁,在当前公司,目前职级14级,税后到手不到30w。4年一个合同期,以师父的职业生涯为天花板,假设3年升1级,17级到顶,那么第3年到15级,第6年到16级,第9年到17级,第三个合同期满时37岁,要想保留股票,需要续签第四个合同期。预期风险较高,不期望到第四个合同期,如果仅考虑在当前公司的职业生涯只有三个合同期,那么大致收入为:

  • 26岁第1年:税后到手约25w
  • 27岁第2年:税后到手约28w
  • 28岁第3年:税后到手预期33w,升到15级
  • 29岁第4年:税后到手预期35w
  • 30岁第5年:税后到手预期35w,续签第二个合同,配E需要投入约30w,现金流被锁住
  • 31岁第6年:税后到手预期45w(分红预期5w),升到16级,忽略后续持续配E的现金流锁定
  • 32岁第7年:税后到手预期48w(分红预期8w)
  • 33岁第8年:税后到手预期50w(分红预期11w)
  • 34岁第9年:税后到手预期60w(分红预期15w),升到17级
  • 35岁第10年:税后到手预期65w(分红预期19w)
  • 36岁第11年:税后到手预期70w(分红预期23w)
  • 37岁第12年:税后到手预期75w(分红预期28w)

综上,12年职业生涯的总收入预期为570w。上述的每年税后到手预期考虑了因通胀因素产生的每年增长预期,没有刻舟求剑地按照过去二十年高速增长下的通胀来衡量未来,未来的通胀预期是可以按照CPI数据或者M2增速减去GDP增速来衡量,过去二十年人口红利带来的高速增长已经不可持续了,长期来看通胀率不会太高。

那么37岁之后做什么呢?受制于年龄因素,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受限,在37岁税后预期的基础上取一个比值,即40-50w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值。按照乐观估算取50w,并且按照乐观估算在专业技术领域的职业生涯延续到50岁,那么,从38岁至50岁的13年里,按照每年增加5%的税后预期到手计算,大约可获得收入640w。

职业发展的机会成本

做技术的,不会有社会人脉积累,也不能为社会提供人脉资源,即便是可预期的一种人脉资源,差不多也就是在工作中认识的同事出去闯荡,然后提供一个跳槽大厂或者加入初创团队的机会。换个地方干活罢了。职业发展最终会反馈到工资收入。

技术经验的机会成本

技术积累同理,且不幻想成为某个领域的大拿,可以预期成为某个细分领域里比较有经验的老专家,可参考目前部门里17级的技术岗。技术经验最终会反馈到工资收入。


总的来看,牺牲生活和无限的未来,换来一份稳定的可预期的工作机会,差不多值个1210w,上下不会有太大差距。但是我一位同事徐汇区的房子在二手房市场上都已经涨到了一千四百多万。退休年龄延长到70岁甚至更多,已经是确定性事件了,50岁到70岁的20年里应该做什么呢,除了技术什么也不会,沟通能力缺失,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认识和了解或许只能全靠各种信息垃圾了。

这不是我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