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了。直面生活压力,开始关注起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问题。坊间传言,这颗星球上有两大巨型的泡沫,分别是美国的股市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这两者的任一个被刺破,都将引起翻天覆地的巨大冲击,甚至能彻底冲垮某些小国家的经济。经济学家Robert Shiller教授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以20世纪初的美国科技股泡沫为切入点,分析了导致市场泡沫的结构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多个层面,呼吁大众理性投资。尽管大众都知道应该理性投资,然而只要市场还存在,投机性泡沫就无法被消除,除非构建一个全新的经济秩序以维持长久持续的理性繁荣(《新金融秩序——如何应对不确定的金融风险》)。
作为本科信息安全的出身,我自诩对于加密相关的话题有天然的敏感性。大一接触到比特币,就对这种从未听闻过的神奇设计感到惊叹。当时还处于张望状态,认为虽然神奇,但是没有政府的明文支持,也不敢轻易进圈,当然后面还是投入了一点钱玩玩。大约买了0.0833个比特币,之后通过BTC-EOS对兑换了几个EOS,然后就没有再管了。但是对于金融市场和货币本身的思考和相关知识的探求却开始于此。
接触股市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忘记从哪里看的了,说股市的兴衰情况大约领先于现实经济半年,正好当时本科有一位室友被其父亲带着炒股,于是我也开始关注这一市场,初期进行模拟盘操作。我完整的经历了2015年的股灾,看着大众失去理性的狂欢,市场专家高喊突破6124,甚至有喊冲破一万,与道琼斯肩并肩等。最终我见证了5178点的形成以及之后的一路阴跌。人们已经失去了理性。
尤记得当初看纪录片《冰与火——中国股市记忆》时,讲到2008年6124峰值的时候,主持人用着略带悲苍的声音说着:“6000点后,有79%的投资者亏损超过50%,在大盘跌去了70%多的情况下,仍有45%的投资者是满仓的,而这部分投资者, 几乎都是2007年之后才入市的新股民”。在诱惑面前,人们很容易失去理性,这也是大部分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散户,或者说叫韭菜,没有任何知识储备和专业心理训练的情况下,就持大量金钱杀入市场,显然是只有被收割的份,但是每个初入市场的新人都容易迷之自信,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我也亲眼见证了一个认识的朋友匆忙进入股市后,跟着各种股票群里的朋友追涨停板、通过非法配资平台加杠杆打板。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位朋友,抱怨工作工资少,想要来快钱,经朋友介绍,通过一个非法的境外配资平台做原油期货(可能是才开通不久的原油期货SC1809,也可能是平台搞的现货),每一笔交易都是一把梭,用他的原话叫:“满仓干原油”,完全不进行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结果就是,三天时间将一年的积蓄亏完。之后他给我发消息,叫我远离期货。
这两位我都有劝过,也给过建议,但是沉迷于赌博心态中的人,是无法听进去的。当初好奇资本市场的运作,为了了解它,我自学了《金融市场基本知识》和《金融市场法律法规》,这两本书是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制定教材。同样的对于期货,我也学习了资格考试指定的三本书。为了全面了解它,又怕被它吞噬,我至今仍还仅通过模拟盘进行交易。俗话说,弄丢朋友一百块比自己丢了一百块更让人难受,对于有认识的朋友,如果匆忙进入市场,一定要尽力引导他,最好能给予投资的基础知识教育,对于尚未接触过的朋友,一定不要向其推荐任何股市期市的东西。
接触期市
曾经期货是一个很让我不解的东西,我甚至认为这么一个投机性极强的东西会很快被政府取缔,直到我深入的去了解之后才知道,期货不仅不会被取代,其在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还起了极大的作用。期货合约是早年美国的商人和农民为了对冲不确定的风险而诞生的(真心觉得他们厉害,那么早之前就能想到这些)。话说农民和商人都无法保证一年后庄稼收成了,是会涨价还是降价,如果涨价,对农民有利,但是对经销商就很不利;反过来如果降价,农民的收入就减少了。由于信用扩张的政策,不管农民还是经销商,只要价格对他不利,就极可能还不上贷款而破产。
为了应对不确定的价格波动风险,人们就约定好现在来交易未来的玉米,于是早期期货合约的雏形就诞生了。随着之后的发展,人们发现期货还有着价值发现的作用。中国在改革开放早期,由于价格统一由政府指定,导致这样一种局面的出现——我们从欧美进口粮食单价200美元,我们出口到韩国同样的粮食,单价只有125美元(这里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具体的数字不是200和125)。后者是提前被政府设定好的不能变的价格。
此外,西方对贸易价格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货市场上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当于定价权在他们手上,我们在与对方贸易的过程中,完全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也是我国要搞期货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期货市场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套期保值:原料生产方担心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于是在期货市场上卖出相当于要消耗的现货同样数量的期货合约;原料使用方在期货市场上买入相当于要使用的现货商品同样数量的合约,从而达到对冲的作用,使原料生产商和使用商之间的利润均摊,使公司的利润稳定的增长。
总结地来说,期货市场上有两种角色——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期货市场中是一个中性词)。前者主要是实体企业,包括了一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所有企业,这些企业又分为原料供应商和原料消费商。实体企业之间相互对冲风险(生产商和消费商),而实体企业中多出来的那部分风险被转嫁给投机者。投机者作为市场的润滑剂,在期货市场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以及承担实体企业转移过来的风险。
不管是股市、期货还是外汇,交易本身就是一个负和游戏,而又有大量的交易者参与,这其中就有一个巨大的图书市场。关于交易的书籍多的简直玲琅满目,而绝大多数的书都是作者为了赚稿费瞎写一通的。随着看的书越来越多,对于一本交易类的书是否有阅读的价值就能根据目录一眼看出。交易的理论学派主要分为两派——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
基本面分析
基本面分析就是结合政治、经济、贸易、外交、军事活动等等一系列的信息进行分析,对于股市分析的是上市公司的价值;对于期货分析的是原材料的供需平衡。基本面分析被认为是唯一能够预测未来价格走势的方法。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巴菲特。
技术面分析
技术分析起源于道氏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价格包含一切信息,即一切信息都已经被价格吸收并反映在价格本身上了。换言之,技术分析是不考虑基本面消息的,他们认为一发生什么事情,交易者尤其是机构交易者能够快速进行评估并采取行动,等到个人交易者收到消息时,机构已经完成了操作,价格也已经完成了该有的走势了。技术面分析的种类更加繁多,例如艾略特的基于走势图形态的波浪理论、江恩股市定律、国内早先的缠论、追涨停板理论等等。
其中绝大部分理论其实都很扯淡,真正经典的书籍很少很少。而这些经典的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极其强调风险管理。《以交易为生》(三部曲,作者是亚历山大·埃尔德)中花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篇章来试图向读者说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交易圣经》(作者是布伦特·奔富)也同样强调风险管理,此外这位作者还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后记
在过去,或者说正式深入金融市场之前,我的思考模式是僵化而又狭隘的。我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计算机,大一时,有一位同学转去了金融专业,另一位转去了土木学院,我一度很不解,为什么他们会离开计算机,这分明是一个很有趣的领域。后来大二时,了解到隔壁班班长想通过考研去学法律,也有想通过考研去金融的,我也同样是不解,那些专业有什么好玩。那时候我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很狭隘的。
我们大部分工科生,或者说大部分专注于一个领域的人,都有一个通病——过于关注自己的领域。例如最近研究生院举办创新创业比赛,组队的队友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宏观顶层设计,例如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市场调研等。队友们碰面首先想到的是要做的这个创新创业项目的程序怎么设计。同样的,过去大一的时候,有一位任课老师说,人工智能会使会计这一职业消失,当时深以为然,还去跟女朋友说,不要读会计。研一的上期某节课上又听到了任课老师发表类似的言论,但我已不再这么想了。女朋友是学会计的,我们经常相互给对方教一些自己领域的知识,例如我教她用python处理数据和图表;她教我理解战略管理和冷链物流的运输管理。她告诉我,会计不是做记账的,做记账的叫出纳,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同时也是她们的工具,她们面对的对象不是账本数据,而是账本背后的资本,面对的是人。
跨领域的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作为工科出身,捧着经管类的书已经被人吐槽过好多轮了,但也没办法,兴趣使然。学过一点法律基础的知识,也杂乱的看过一些分析社会流动的书籍,但都不全面。接下来,大概会抽空系统的学一下法律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果能有幸认识这些领域中的朋友,当然是再好不过了。
虽然接触股市和期市有一段时间了,经济金融相关的经典书籍也完整的刷过一轮,但我也仅仅将其作为一项爱好来发展,我满足于正确判断走势后带来的快感。我自我感觉对于股市中上市公司的价值分析和期市中商品供需平衡的分析,能够使我的眼界更加开阔,并给我提供从一个更大的格局、更宏观的层面思考一些问题的视角。也许未来会转去专职做分析,但我现在仍然爱着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编写程序驱动机器来认识世界。
最后,贴一段中国股市纪录片的感想。
你能看到多久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在B站看《冰与火 中国股市记忆》时,里面有个插曲,金融危机前一段时间,大约是在2007年,有大量新入股市的股民,其中不乏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上证指数一度破6000点,达到6124点,成为中国股市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位,随后大盘掉头向下,最低跌到了1664点。
节目中提到,在08年10月份的调查显示,6000点之后,有79%的投资者亏损超过50%,在大盘跌去了70%多的情况下,仍然有45%的投资者是满仓,而这部分投资者,几乎都是2007年入市的新股民。
看到这里,脑海里无意间出现这句话:你能看到多久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也坚定了我去认识股市历史的决心,只有明确认识股市的发展历史,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是随大众。
《冰与火 中国股市记忆》非常经典,我认为过段时间再看一遍,一定会有其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