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楽坂雪紀的投研笔记

呐、现在可以和你见面吗?我、等着你哟......

0%

【投研随笔】2025年9月

09/05:多写下决策标准

达利欧明确表达过,现在的人生目标是布道。上一次在投资领域看到布道这个词,还是在看克罗的书。

今天阅读到一篇达利欧的访谈记录,他提到,多写下决策标准,可让AI成为决策工具,甚至成为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决策者。作为主观占多数的交易者,过去我常认为基于明确规则的交易是死的交易,在面对定价范式转换时会很被动。

然而现在的想法又有了成长,辩经地讨论,规则明确的决策至少可以保证不会死的很难看。即便是察觉到了定价范式的转换,也应该先想到的是更新规则,再用规则来决策。


09/06:一切场外评论员的观点都是噪声

早上起床看群聊,群友们关于微博两位大V对“buy everything”的不同观点在争执。

很容易看出视角的不同,一位大V是宏观资深研究者,认为等了这么久终于要降息了,此时不满仓就可以销户了。

另一位大V是市场深度参与者,认为降息这种显性的逻辑都已经计价多少轮了,随便翻翻图表也不可能得出“buy everything”这种离谱的豪言壮语。

这算是卖方和买方或者说研究和交易的经典错位了,在我入行早期确实会不断参加卖方路演、疯狂寻找和阅读卖方报告,认为看得越多观点就越全面、操作就会越正确。

后来发现卖方的观点看得越多账户曲线下滑得越快,卖方始终滞后于市场,无法用来指导赚钱的交易,再后来,卖方报告唯一的作用就只用来了解一个全新的市场的过去和现在的状态,仅此而已,实事求是地讲,卖方对过去的梳理有相对不错的全面性。

但也仅此而已,现在的市场早就不是依靠一阶线性逻辑就能赚到钱的年代了,在线性逻辑中加入博弈,就会变成二阶非线性逻辑,变成预判别人的预判,而对博弈状态的理解绝不是身在场外写写报告指点江山或者用模拟账户过家家就能感受到的,需要投入真金白银去感受市场的波动。

总之对于用身家下注的市场参与者来说,从“buy everything”引出的错位是个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09/14:到有鱼的地方去钓鱼

价格投机者参与市场,一定要把资金集中到有行情的品种上,不要在没有机会的品种上浪费时间。


09/15:人是极度高估自己承受能力的动物

人是极度高估自己承受能力的动物,经历过在各种过剩商品的价格处于历史绝对低位、基于成本估算看似安全边际非常高、采用“买入等风来”的轻仓抄底死扛策略、并在经历过痛苦扛单最终扛不住心理防线崩溃的失败投资后,对这一点一定深有体会。所以做出投资决策时,永远要比自己想的再保守一点。

芒格说,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就永远不要去那个地方。然而,绝大部分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外在的东西无法改变,那就改变内在,向内求索,在评估所有决策时,永远要比自己所想的再保守一点。

只有对自己的承受能力做保守的评估,才能减少让自己深陷绝境的可能性。


09/25:做减法

下午收盘后,出去压马路顺便听播客,大鹏老师铜镜Q4经济和市场展望,干货非常多,当时就想周末抽空再认真听一遍,梳理大鹏老师对政治、经济、市场的分析框架。

小宇宙的播客关注了不少频道,最近听了付鹏和陈大鹏的几期节目,萌生了对播客做减法的念头。现在每天输入的信息量过于庞杂,而实质上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又十分少,每天的市场噪声中还夹杂着不少误导性的信息。

上个月月底,看了一个债券市场的大V的观点,去抄底了30年国债etf,本着先买入再研究的想法,去尝试把国债纳入交易体系,然后发现了与商品和股票上一样的问题:“大V作为场外评论员,虽然ta可能是藤校毕业、可能是top机构背景、可能是自身研究员,但他的任何观点都是噪声”。

观点是观点,交易是交易,研究无法指导交易,这点在债券的二级市场上依然成立,只有skin in the game的交易员带止损的观点,才是有参考价值的,其他评论员的任何观点都是噪声。

坏消息是配置思路入场的30年债套着了,好消息是套牢了才会认真研究,总之继续做减法过滤噪声。


09/29:FX,简单!

下午交易时间看到前司社区群里有个群友,起手入金100万开始做期货,上来先抄底生猪,顿时给我整不会了。我能理解名校毕业、国际化大企业工作、十几年教育卷赢的胜利者,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和自尊不容外人指指点点。但投机毕竟是个十分专业的领域,让IT专家拿把手术刀去给人做脑科手术谁敢呢,可一到投机领域就成天之骄子了。

一下子想到久留美那个经典表情:“FX,简单!”。

很多前辈用毕生的心血和刻骨铭心的经历,总结提炼出来的谏句,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悟的,看过并不等于知道,知道也并不是悟道。劝是劝不了的,不介入他人因果,这是每个投机者自己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