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楽坂雪紀的投研笔记

呐、现在可以和你见面吗?我、等着你哟......

0%

【投研随笔】2025年7月

07/02:学习:付鹏对内卷的分析

  1. 外部需求不够 → 中国有庞大的基数 → 走内需

  2. 中国内需也不够:中间的生产环节,面临的市场收缩了 → 呈现一个典型的特征:卷

  3. 上游不可控,是胀 → 中游被挤压 → 下游是卷

  1. 卷的根因,是消费力不够,消费力不够的根因,是房子带来的更多的是大部分人的债务和少部分人的财富,导致收入分配失衡

  2. 储蓄增长跟储蓄率是两个概念,18年后出现的情况是储蓄增长,储蓄率下降,也就是有一大批人存不下钱,而另一批人拼命的存钱。存钱的和存不下钱的是两批人

  3. 日本1990年所谓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是结果,不是根因,不是因为房地产泡沫破了所以xxx,而是因为xxx所以房地产泡沫破了

  4. 经济高速增长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核心矛盾,就是内部的分配,这种分配问题会制约经济的增长。所以日本当年经济的核心问题不是房子,房子的问题只是表象,实质是内部分配的问题。中国当前同样如此

  5. 财政的局限是债务,大规模的基建、大规模的投资都已经搞不了了,政府的投资行为取决于国内的税收,只要投资能够带动未来税收的增长,投资就是有效的,但如果投资不能够带来税收的增长,那政府投资就会全面地转为债务。而更重要的是人口

  6. 所有的基建本质上都是税收。如果人口不够,建那么多基建无法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带来严重的债务危机

  7. 本币政府债务本质上是税,人民币债务如果累积过高,企业部门通过通胀行为收税,产品1块钱生产2块钱卖才能向居民部门征收到税收。政府部门所有债务都需要通过税收行为才能够保证债务的可持续性。而税收等于税源×税率,税源就是人口。如果人口老龄化断崖,年轻人比例越来越低,意味着将来税源不够,税出了问题,会引爆财政的问题,引爆债务的问题

  8. 经济增长是个总量,不含分配。导致很多人的体感差异性很大。如果经济增速是4.5%,可能有30%左右的人体感上经济增速是0

  9. 中国内部的需求提振,最迫切的最重要的,不是刺激,是分配

  10. 全球商品的判断,东西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的需求增速是下调的,海外通胀意味着短缺,就业薪资螺旋式反馈,海外需求不错而国内的需求在减弱,天平在发生变化

  11. 海外的利率,美国经济韧性很强,16年贸易战之后全球重构,我们的缩就是对方的胀,我们的收入下移就是对方的收入上移,中国居民部门收入的停滞就等于美国居民部门收入的增长(美国供给侧制造业重构,带来企业部门的投资机会,进而带来居民部门收入增速的增长)

  12. 利率的高和低,不是绝对的好和坏,而是由居民部门收入薪资决定的。如果大部分的居民部门收入增速很低,猛地一加息高利率就完蛋;但如果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增速很高,那高利率应该是常态。利率应该与收入增速匹配


07/03:黄金和白银,人遛狗

黄金和白银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牵着一条狗在公园散步,人的行走路线确定性更高,狗被人牵着走,但总是左边闻一下,右边闻一下,一会儿跑去前面,一会儿跑去后面。白银是一个金融属性为主线、工业属性为支线的商品,金融属性决定方向、工业属性决定波动幅度和节奏。

市场上有一种简单粗暴的归纳,白银的金融属性看黄金、工业属性看铜,简单来讲:

  • 当黄金和铜都受到向上的驱动时,白银受到金融属性和工业属性的共振,上涨的驱动会比黄金更强,此时白银比黄金更合适作为多头的表达;
  • 当黄金和铜都受到向下的驱动压制时,白银的金融属性和工业属性共振向下,下跌的驱动比黄金更强,此时白银比黄金和铜都更适合作为多头的表达;
  • 当黄金受到向上的驱动但铜被全球经济预期走弱所压制时,白银的上涨弱于黄金,此时白银应该从列表中删除;
  • 当黄金驱动向下但铜的驱动向上时,白银的下跌弱于黄金,此时白银应该从列表中删除。

总之白银在大的方向上跟随黄金,但幅度和节奏由工业属性(看铜)决定。


07/04: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

  • 结构性因素:地缘政治和技术进步
  • 周期性因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技术进步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经济和地缘的挑战,打破原有格局,而原有格局被打破后,技术的扩散和竞争进一步被激发,然后更多技术带来更多生产率的变化。

  • 黄金的影响因素已经从单一实际利率变成了央行购金参与其中,铜的需求增量已经从单纯的基建地产驱动变成了多市场多行业驱动
  • 黄金的范式转变来自地缘政治,而铜的需求增量来自新的技术进步

07/05:交易员LQ观点吸纳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交易,不是所有人都需要skin in the game。如果你想,第一步就是放弃对外部的依赖。在中文财经环境里,就是少听各类大V。不管看似多么专业、多么认真的“研究”,对我们来说都是噪音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交易是:“学习 → 研究 → 看懂市场 → 每次都能判断对 → 赚到钱”的过程,但现实是,每一次新的交易都只是一次新的不确定性下的决策

但我们对不确定性环境天生排斥,总想诉诸于自己的努力或者从其他人获得一些安慰,这就是一些“市场解读”、“宏观解读”大V的生存空间,但skin in the game的交易员都知道,这些都是噪音。交易员内心的平静才是自己最大的edge


07/06:陈大鹏观点吸纳

  1. 在长周期的研究中,我们更关注长期的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往往是由一些以10年维度的矛盾决定的。

  2. 在中周期的研究里面,我们更关注中期的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往往是由经济周期决定,而经济周期的维度可能是14个季度,也可能是42个季度。

  3. 在短期的研究里面,除了经济之外,资金流向,贸易流向,甚至CTA的仓位也变得重要。

  4. 短期的需求是可以变化的,在中期的维度,铜的需求是被宏观周期,商业周期深深影响的。但如果你放在一个10年以上的维度,需求都是往上的,其实在长周期里面,你更多要看的是供给。

  5. 在研究铜的需求的时候,我们以前犯过一个经典的错误,就是过度依赖供需平衡表,比方说我觉得一个行业的增速很快,那么铜的供需平衡表就会出现很大的移动,或者我觉得一个行业的增速不达预期,铜的供需平衡表就会出现很大的空缺。后面我们发现对于一些商品来说是如此,但对于铜这样下游非常广泛的功能件来说,这个结论不一定成立。当一个行业增速很好拉高铜价之后,他可能压制其他行业即期的采购需求,反之亦然,所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6. 不仅仅在行业上,在国别上也是如此。一个国家需求特别好,可能带来价格上升,压制另外一个国家的需求,铜这种地域和行业分布非常广的商品,你无法指望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的爆发增长,就可以拉动他整体的增速。

  7. 所以是,一方面你很难拍准供需平衡表,另一方面你其实也不用拍准,铜在整体经济增速好的时候需求才能结构性好起来,或者更精确一点,整体的工业产出。

  8. 这个年代的宏观总结,就是逢低买入。中国和美国都无法承受名义GDP长期失速的后果,且都可以接受提高赤字作为代价提高名义GDP增长。

  9. 关于黄金的结论很简单,如果你觉得世界秩序会恢复,中国不再挑战美国,或者美国已经重新重塑了世界秩序,那么黄金在2025年4月可能是一个历史大顶;如果你觉得不是,那么你可以逢低买入,或者破前高买入,逢低买入在过去5年是5-10%的回撤,在2015年到今天是10-20%的回撤,央行购金可能降低了这个最大回撤。

  10.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逢低买入都意味着更多的思考,而且坦率说也会有很多波折,但有一个简单的结论,而且过去几年,这个策略又省心效果又好,他唯一的缺点是看起来太简单以至于很多人总想要一个复杂一点的结论,这个结论叫:“黄金可能处在一个历史长牛,回撤后破前高的时候买入就好”。


07/14:豆粕的交易群体和交易逻辑

豆粕的分析,一方面我们要分析交易群体,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交易逻辑。

大鹏老师在分析铜的时候将交易群体分为四类:宏观、下游、贸易商、CTA,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分析思路。豆粕的交易群体,基本不存在宏观,很难想象一个宏观交易者在得出宏观预期路径后会用豆粕去表达思路。所以豆粕的主要交易群体就可以分为:油厂、下游及贸易商、CTA。

豆粕这个商品的产业成熟度十分高,换句话说就是,豆粕是一个高度锚定和服务于产业风险管理的期货品种,至少相对其他很多的品种来说,豆粕上的投机资金要理性的多,这得益于这一品种的产业特点:供应相对更透明、需求相对稳定、天气可观测性、宏观低相关度、除了物流叙事外故事很少等。

比如尽管工业硅、碳酸锂上的产业资金占比过半,但剩下的那另一半投机资金中,只需要其中少量的资金基于一个短期无法证伪的叙事去拉涨,其他投机资金也是不敢提前去做证伪逻辑的。而豆粕上这样的故事要少得多。

基于以上的特点,豆粕的分析就要简单得多。对于油厂来讲,天然会做空压榨利润,只要盘面给出利润,就有动力去进口和压榨。对于饲料厂和贸易商来讲,搬运库存的行为有很多可预判的逻辑,出发点无非是确保安全库存同时尽可能地买到便宜的价格。CTA的动作也很好预判,可以看天气、看市场关注的故事、看大豆物流节奏和豆粕库存搬运节奏做预判。

交易逻辑方面:

  1. 榨利:油厂现在还有榨利,CBOT大豆下跌但巴西CNF升贴水上涨弥补了跌幅,这是交易中美贸易摩擦抑制美豆采购的一体两面的体现
  2. 天气:短期没有任何风险,美豆天气升水挤出
  3. 基差:-200基差作为极值,需要跟踪期限回归的表现方式
  4. 还有哪些逻辑?美豆的下跌、巴西CNF的上涨、国内豆粕负基差的走弱,都在定价同一件事情,即中美贸易摩擦,四季度美豆采购量不足

所以未来贸易摩擦的逻辑大体上就两条路径:

  1. 谈好了,美豆进口关税调回去,继续采购美豆,那么CBOT上涨,巴西CNF下跌,对于国内的北美销季而言供应紧张的预期缓解
  2. 没谈好,继续进口巴西大豆,CBOT下跌,巴西CNF上涨,但国内北美销季供应紧张的预期会加剧

但贸易的再平衡会发挥作用,最终还是要回到全球平衡表。油脂的需求增量驱动大豆扩种但油粕的需求增量难觅,那么全球平衡表上粕的供应是明显宽松的,这是长期做多豆粕、投资豆粕ETF的主要风险。


07/15:持心杂说观点吸纳

从交易的角度来说,看法和观点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整套体系,同样看多看空,并不意味着两个人最终的结果就一样,中间涉及了资金控制,风险控制以及大家对于整体过程的耐受度。

基本面交易,交易的是基本规律,事实常理,市场人心,因为有人的因素在,所以总有一些狂妄自大或者想要控制市场等等作为,哪怕没有这些行为,也总有宏观带来的情绪上以及资金的扰动。

但基本面交易就是相对的低仓位,相对严格的风险控制,既然以基本面逻辑为前提,那起码无论怎么样,得等到基本面逻辑兑现,才能确定自己是否错了。

最怕的就是无论什么资金行为盘面波动,都自动跪下,然后去找理由解释他们的行为,他们也是人不是神,也会错,如果市场动作都不会错,大资金都不会错,那所有大资金都只会不断壮大,直到统治世界。

但事实是,无论多大的资金,多大的国家,起起落落,兴衰罔替才是常态,就好像瑞达利欧说的,不能因为没有经历过,当前没发生,就觉得一定发生不了,毕竟我们的人生已经经历了太多活久见,所以,等待是一种美德,耐心是一种坚守。


07/16:国内外油脂价差的内因

国内外的豆棕价差、油粕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国际上豆油比棕榈油贵,国内则是棕榈油比豆油贵,国际上油粕比远高于国内的油粕比,内在因素主要是生柴的传导。

具体来说,美国和巴西的生柴政策,推动了对豆油的需求增量,而豆粕的需求增量难觅,这造成了国际上油粕比的不断走高。反观国内,豆粕和豆油的价格依赖各自的供需基本面,豆油并没有一个消费增量去驱动,所以油粕比远低于国际。

豆棕价差方面,美洲生柴驱动的美豆油的上涨,带动棕榈油上涨,而国内的棕榈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进而传导到国内棕榈油的价格上,价格传导十分流畅。而国内豆油的定价大部分还是基于大豆压榨成本定价,从美豆油到马棕榈的传导流畅度尚可,马棕榈到连棕的传导也很流畅,而连棕到连豆油的传导就要迟滞得多。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棕榈油的内外价格相对是比较同步的,豆棕价差的内外差异性,主要是因为内外盘豆油定价的差异性。


07/17:豆粕到底在交易个啥

美豆下跌到1000附近,巴西CNF升贴水不断走高,交易的是天气升水挤出和CN不采购美豆。月间价差,9-1价差走高,09走得比01强,1-5价差半个多月走高了70块。

如果盘面交易不采购美豆,那9-1应该走反套,与美豆和巴西CNF的逻辑匹配,但当前盘面在走正套。如果盘面交易采购美豆,那盘面应该走弱,但当前近月拽着远月一起上涨,然现货并不支持这个逻辑。

只能说盘面在情绪共振下乱涨。


07/18:豆粕现货采购的反身性

市场里,一旦大家都想到的事情,大概率干不成。如果基于悲观预期上下游都不去采购,买得少了就可能存在供需缺口。如果基于乐观预期上下游都去采购,幻想着持续展期,那么就会在上游买升贴水和下游买基差的共同努力下,持续把国外的大豆搬运到国内。供应越来越多,那么乐观预期最终就无法实现。


07/19:事实和数据,情绪和梦想

他们的判断仍是基于事实和数据这两个基本维度,而他们参与的这场游戏,却是在情绪的第三维和梦想的第四维上展开的

今年对这句话的理解比去年更深刻了一些。被一把干爆的大资金,几乎都是纯基本面逻辑交易的资金,反而技术面的资金很少出现爆仓的情况。供应极度过剩的多晶硅在短短半个多月就上涨了50%,实在过于离谱,基本面派仍然关注事实和数据,有魄力的投机资金已经顺着情绪去反手了,一旦执念过深,基本面派就会被市场情绪带动起来的离谱的价格杀死。


07/22:情绪主线总是领先供需主线

亲身经历了7月反内卷的行情,你还敢说绝对过剩的品种就一定涨不动吗?

情绪主线主导的价格拉涨本身就可以带来投机性需求:期限商盘面做空被套 → 买现货对冲、交仓盘面 → 库存流转、上游去库 → 现货期货共振上涨 → 下游补库结束、投机性补库结束 → 上涨力竭 → 期现商抛现货 → 盘面下跌、现货下跌、上游重新累库

在绝对价格底部做空,政策扰动是绝对的风险,底部做空的盈亏比十分低,要多把握非对称交易机会,聚焦大的盈亏比。


07/23:学习,Livermore的铁轨火车比喻

当我看见一个危险信号的时候,我不跟它争执。我躲开!几天以后,如果一切看起来还不错,我就再回来。我是这么想的,如果我正沿着铁轨往前走,看见一辆火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向我冲来,我会跳下铁轨让火车开过去,而不会愚蠢地站在那里不动。它开过去之后,只要我愿意,我总能再回到铁轨上来。

当一个事件冲击产生,而这个事件又是不利于持仓头寸的,而且经过评估这种不确定性很高,那应该立刻马上跑路先,等不确定性降下来了再重新回到这个头寸里。


07/24:学习,不确定性

人类在面临不确定时,心理的波动会影响行为选择,而行为选择会影响经济运行与资产买卖。所以需要我们去评估一个重大事件对社会心理、投资者心理的影响,这是基本面分析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

信息获取、逻辑推断、仓位控制等,每一个做不好,都会对投资产生负向影响,任何一点出现了重大纰漏,都有可能让账户出现重大亏损。如果在一个品种上,我们没有信息优势,最好是放弃这个品种,信息传递是有路径的,首先获得信息的人,是博弈占优的。我们极难长期在自己不具有竞争力的领域持续盈利。尤其是在衍生品这样一个负和博弈的市场。


07/25:学习,培风客

人的过去决定人的现在,而改变现在就可以改变未来。

人的过去往往决定了他现在的性格,而性格又会决定未来的命运,所以这也是反复说的,了解自己,改造自己和自己身边的环境,是改变自己命运最好,也可能是唯一的方法。


07/26:学习,索罗斯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最近一个月的反内卷交易,让我对索罗斯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葛卫东也有一句类似的表述,叫做:他们的判断仍是基于事实和数据这两个基本维度,而他们参与的这场游戏,却是在情绪的第三维和梦想的第四维上展开的,本质上这两位大佬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交易员LQ也有一个类似的表述,交易的本质是传销,要在叙事的早期进去,等到叙事达到高潮、大量外围资金入场时,把手上的头寸丢给他们接盘。

对于交易的启示,我还没有能力去创造叙事,也没有能力在早期发现叙事,但是我们能够在中期识别叙事,那么只要带好止损然后主动去拥抱叙事就可以把握住机会。


07/27:执着不一定都是好事

基本面分析得越清晰透彻,越可能因为执着而被拉爆,基本面只需要模糊且正确即可,在评估做错时最多亏多少的基础上寻找非对称交易机会。

看到一个截图,雪球上有网友喷买腾讯的人没有投资能力,段永平回复:“说的你比我还有钱似的”。LQ评价:研究不能指导投资,有些搞研究的喜欢把问题复杂化从而标榜自己很懂。交易最重要的还是纪律、胆识和见识,其他都是瞎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