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需求是锚
农产品的需求相对稳定,人要吃饭,牲畜也要吃饭,吃饭是刚需,所以做刚需类的农产品,主要关注的变量是供给和物流:种植面积、单产(天气、自然灾害是核心影响因素)、物流(运河水位、港口罢工、通关等)、贸易政策,前两个因素决定全球平衡表的库存中枢,后两个因素提供波动的脉冲,顺势跟着炒作吃一波,情绪消退跟着做回归又可以吃一波。
但农产品中也有两种另类,一种是非刚需的农产品,比如红枣、苹果,另一类是下游锚定工业的农产品,比如橡胶、棉花。非刚需的农产品,无论涨跌怎么说怎么有理,从盘面也能看出,俨然就是一副资金盘的态势。而下游锚定工业的农产品,棉花和橡胶,需求弹性比较大,其实很好理解,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货运需求少了一些,换轮胎的频率降低一些,人们少买点衣服,需求的边际量下降就会带来价格的极大压制。
工业品主要看需求,最近加深了对这一点的理解。煤焦矿钢产业链,下游主要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当需求不好时,整个煤焦矿钢就好不了。需求决定了整个产业链那么多品种的大方向,需求不好的时候,从产业链里面挑供需矛盾最大的品种去表达。而如果是上游矿端的供应问题,或者本环节产能不足的问题,单独挑出来做就好了。
聚焦需求可以使产业链的跟踪变得更简单,这是一个思路和逻辑在脑袋里梳理顺畅的过程。
06/03:交易没有水晶球,也不需要听解说
读到LQ的一篇文章,把卖方分析师比喻为金融解说员,那些所谓的研究和评论,是解说给观众看的,交易员是在场内比赛的运动员,金融解说员的点评和研究可以当作科普,学点知识,但从知识到决策(看对到做对)、从决策到赚钱(做对到赚钱),中间隔着两个巨大的鸿沟,解说员是无法指导交易的。
我还记得以前吸收过同行的观点,“每次FOMC过后,圈子里总是充斥着各种点评,但是这些点评绝大多数都不是出自市场参与者。Skin in the game是我们强调能提供有价值内容的唯一关键前提”。
置身事外的解说员对于运动员而言,能为决策提供多少价值?那些分析尤其是宏观分析对交易到底有多少价值?
最近有个实验:The Crystal Ball Trading Challenge(水晶球挑战)揭示了即便你拥有水晶球,能够知道明天发生的事情,也未必能在市场中取得成功。
其大概原理是,找118名金融专业的学生参与,每人50美元初始金,每个交易员都提前获知次日的WSJ头版报道并在当日交易(WSJ在每天早上报道前一日市场的重大新闻)。具体实验中,每个交易员都被要求阅读T日的WSJ头版内容(抹除涨跌信息),然后在T-1日选择对股票和债券市场进行做多或做空交易,或选择空仓。
交易的品种是标普500期货和30年期美债期货,可以选择杠杆,然后计算净值。交易总共持续15天,这15天是过去15年中每年随机抽取的,但规则是有5天是FOMC决议,有5天是非农就业数据,其他5天是random day。
表面上看,这种上帝视角的优势似乎能够确保高额回报,然而,实验结果却出人意料,参与者的平均资金仅从50增长到51.62,其中接近一半的参与者亏损,1/6爆仓。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是:
- 预测准确率低:参与者仅有51.5%的准确率,且债券交易的准确率高于股票
- 仓位管理不当:参与者普遍缺乏科学的仓位管理能力。在投资者整体胜率更高的轮次中,杠杆水平并没有更高;而在其他轮次,却出现了20倍甚至更高的杠杆
作为对比,研究邀请了五位资深宏观交易员。他们的表现与学生群体形成了鲜明对比:五位专家全部盈利,平均收益达130%。虽然专家的市场预测准确率(63%)高于学生,但真正决定性因素在于他们风险管理的能力。专家在约三分之一的交易机会中选择不下注,而在认为胜算较高时加大仓位。【不随便下注,只在有把握的时候下重注】
这项研究的启示是:在金融市场中,预测市场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理性决策,尤其是科学的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这些能力决定了能否将信息有效转化为稳定盈利的交易策略。构建一个具备长期稳定收益能力的交易系统才是市场中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所以回到开头,置身事外的解说员有多少价值?
06/10:分析是工具,应对是根本
经济是动态变化的,不是靠分析来预测的,而是靠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来推动的。任何孤立参与者的分析、理解、预测都不能太当真。
半夏写了一篇反思文,读着总觉得不像是在认错,而像是在给净值甩锅。看了一眼其他交易员的评价:
纳兰容客:分析预测,煞有介事,本就不是交易的思路。对分析和预测的框架认错检讨,就是头上安头了。
LQ:都是或者曾经都是风口上的猪而已,如果我的微博有一些意义,那就是希望大家能对金融大V祛魅。不要相信任何分析、理解、预测。所有人在市场面前都一样。把重心放在活下来上,时间到了,自然会有收获。多听听真正做市场的人的思路,不要被所谓研究可得的“确定性”迷惑了
纳兰老师和LQ简直就是我的互联网脑替。半夏一季度是工业品的多头,还是没有捉住经济的主要矛盾。
06/14:多赚少亏,各个流派赚钱的思路大体相似
听了三心咨询的蒋总分享的当年炒单起家的经历,开盘前5分钟抢帽子,亏的时候2-3跳就砍仓,赚的时候就多拿一拿,63%的单子基本打平,只有30%的单子能赚到5跳10跳以上。日内的胜率60%,主要参考日内均线作为依据。
不管什么流派的交易员,始终都有着一系列的约束,即便是十分成熟的交易员,也是在“不逾矩”的大前提下“随心所欲”,太随意性是赚不到钱的。
遇到连续亏损导致账户回撤比较大后,害怕的心态怎么解决?——尽量把仓位放得比较低,让心态慢慢平和起来,把仓位降到让自己心态能够承受的程度,比如1万的止损会让心态有波动,就降低到5千,心态还有波动就继续降到1千,10手控不住就1手1手地做,首先不要想着赚多少钱,先要轻仓把自己的交易心态和交易纪律做好,仓位降到心态没有波动的程度。
06/15:形成自己的分析和跟踪体系才能有稳定的逻辑
柏翔今晚在快手直播中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分享,比如提到分析师说的东西一律不听。刚入行时我也迷信机构,经历了几番市场的洗礼,还是有很多感触的。并且不仅是分析师,即便是A9的大佬,观点和逻辑也不能够直接用于交易。这个观点我也同样想分享给所有刚入行的交易员。
比如说,大佬说某个品种可以做多或者做空,很多散户就会迷信大佬跟风去做。而稍微有经验的交易员就会提醒大家,只听到方向而不知道逻辑就去盲目交易,最后一定是会受伤的,因为不知道逻辑,就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场、没有信心持有单子。
于是很多人会去认真听大佬梳理逻辑,并且自己去理解这些逻辑,然后基于逻辑开仓。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交易就是OK的,很多经验不足的交易员会认为自己梳理清楚了逻辑,所以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但这也仅能提供心理慰藉,依赖大佬喂饭的交易方式有很多问题。
经验更丰富的交易员一眼就能看到问题,市场的变化实在太快,经常性地一个突发事件就可以改变一切基准假设,进而粉碎原有的交易逻辑。大佬看到了市场和产业的变化,能够当机立断修正逻辑调整策略并做出头寸调整,而嗷嗷待哺的交易员还复述着原有的逻辑,焦虑地等着大佬发话投喂。
只有形成自己的分析和跟踪体系,才能够应对市场变化。比如盯着哪些高频数据、什么地区的现货报价尤其值得关注、区域间价差和规格价差的变动意味着什么、哪些厂的炉子要盯死、每天的天气前瞻要怎么盯、哪些轻微的变化要警觉,等等等等。
期货市场的每个标的背后都有大量这样的场外动态需要跟踪,要形成稳定的跟踪体系需要时间的沉淀。
很多交易者始终忌惮于顺势,害怕进场后行情就反转,而在趋势运行了很大一段后再上车时,又害怕上车上晚了,这就是没有形成分析和跟踪体系的表现。
即便搞明白了一切,在交易中依然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主观交易的决策主体是人,心态始终是交易的大头。柏翔还分享了他对交易中各种要素的占比,“一个正确的分析只占10%,30%是纪律和执行,剩下至少50%是心态,心态是最最重要的”,具体比例不表,但心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心态是期货成功的第一要素。
06/20:skin in the game
刷到LQ发了两句感慨,深表认同。
If you really want to learn how to trade, then put your own skin on the line.
若真想学会交易,就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于风险之中。真正想学习交易需要亲身承担风险,模拟交易与真实交易的心理压力截然不同,只有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真实资金投入时,才会迫使你谨慎决策、从失败中深刻反思。
If you really want to know yourself at the deepest level possible, then put your entire net worth on the line.
若想要彻底地了解自己,就把全部的净资产押上。只有极端风险才会暴露人性的本质,当财富甚至生存的保障面临威胁时,人的恐惧、贪婪、决策逻辑和价值观才会彻底显现。这种高压情境下的自我认知远超日常反思。
交易是一门十分重实践的艺术,也是除了带兵打仗之外最容易体现出“纸上谈兵”的领域。是不是纸上谈兵,亮一下长期曲线就明了了。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编程领域的这句话同样适合交易,talk is cheap, show your equity curve. 不要听任何一个置身事外的分析师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是需要被过滤的噪声,唯有置身事内的trader关注的事情才值得做辨析。
06/21:读达利欧的访谈——债务周期和民主世界的历史周期律
达利欧在近期的某个访谈中阐述了关于美国两党债务改革的三部分解决方案:增加税收收入、削减政府开支、管理利率。需要两党合作尽快将联邦预算赤字从目前的7%削减至3%,否则将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
当前美国债务失衡、贸易失衡、资本失衡。债务利息压力巨大,已占赤字的近一半,如果任由赤字膨胀,会导致债券市场供需失衡,迫使FED在利率飙升和货币贬值之间做痛苦选择。
达利欧提到当前国会的分歧,两党人士都同意需要将赤字降到GDP的3%目标,但一些人想向左转,另一些人想向右转,以至于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如果FED通过印钞或非自然地压低利率,那么债券市场的投资者购买了债券,得到的是被非自然压低的利率,美元就会贬值。债券投资者面对有限的利率收益和美元贬值的风险,将不愿意持有这些债券。这与1970年代的情况非常相似。
达利欧还提到,trump的MAGA政策与1930年代极右翼国家的政策惊人的相似,1930年代是一个存在债务危机和政府功能失调的时期,那时候民主国家为了解决问题选择了更威权的政策,让某个强人来控制局面,例如德国实质上对债务违约,不再偿还。美国现在也有很多似曾相似的影子,民众希望有人能控制住混乱的局面,于是民选的政府逐渐滑向威权主义,接着就是经典的左右派冲突。
达利欧新书《国家是如何破产的》里面有一句话:历史表明,从民主到威权的权力转移,往往是在民主制度内部有序地进行,因为人们厌倦了失灵的制度,希望将权力交给一个能够控制住混乱并使其运转良好的领导者
,我的体悟是,这就像西方版本的历史周期律,有机会一定要认真地拜读。
06/22:期货本质是对仓单进行定价
期货价格本质上是对仓单进行定价,所谓的逼仓指的也是仓单。回顾了一下周五晚上纸浆交割品暂停入库带来的价格脉冲,对定价仓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但上期所也确实不厚道,我认为,将“暂停Bratsk交割品入库”的决策改为“在今年的集中注销月过后暂停Bratsk交割品入库”会更好一些,市场参与者会更认可你交易所在保护投资者。
06/23:停止纠正别人的欲望
成年人的修养,停止自己纠正别人的欲望。
在现实社交中,纠正的欲望会受制于环境、个人性格等因素而在一定程度上受抑制,但在虚拟网络中,尤其是群聊中,纠正别人的欲望会更加强烈。
有道是,纠正的欲望是傲慢和自负的表现,你认为对方的观点错了,内心的优越感驱动了想要去纠正的冲动,而纠正的过激言辞更加暴露了自己的傲慢和自负。
看到任何错误的观点都能管理住纠正的欲望,这是人生修行版的“呆若木鸡”。
交易如同生活,交易是对内求索和禅修的过程,生活本身也是禅修的一部分。言语平和才能心态平和,心态平和才能交易顺遂。
06/24:只筛选,不改变
成年人是很难被改变的,尤其是30岁以上的成年人,这不只是从哪里看到的观点复述,也是我自己从自身和各种周边社交经验中的切身体会。想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只能尝试去结交认识更多的人,然后从中筛选出认可的人。
06/25:控制回撤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情
统计发现,玩期货只要每个策略保证最多是小亏,那么就很有可能摸索出持续盈利之路,如果遇到大行情,还逮住了,那么一定大赚。如果长年累月大赚大亏,其实是没啥进步的。
06/26:“我是做长线的”
经常有朋友说,自己是做长线的,没有翻倍的行情根本就不操作或持有不出来。甚至还有个朋友拿螺纹举例,说螺纹没有八百点千把点的行情根本就不做。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股市那边被套牢后嘴硬自己是价值投资一样。
大多数交易者理想是理想,计划是计划,操作起来,随意性比翻书还快。你别看开仓时信誓旦旦,一到持仓后,尤其是有了利润后,人性的弱点基本都暴露无遗。说是中长线,盈利单子多半熬不了几天的,因为拿住盈利单子的煎熬要比持有亏损单子所受的煎熬还要大得多。
主观上对市场,对某个板块,尤其是具体的操作品种,对其中长期走势不可能没有方向性判断及预期,因为没有这种预期,再小的操作也会陷入糊涂状态。
06/27:林广茂早期分享摘录
简单的说,期货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因为做趋势的人在震荡中受伤,做震荡的在趋势中消失!
林广茂说:“当把一种交易方法做到极致,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当一种方法做得非常好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什么结果呢?就是在市场里面犯错误的那些人都被消失掉了。这个是期货市场经常会发生的。举个例子就是说很多人他的方法是可能是做振荡市。
当做振荡市的人他的资金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接下来的行情往往是趋势性行情。就是这个趋势性行情会使在振荡市里头得心应手的人全部都赔钱。而当趋势性行情一涨一跌走完之后,在很长的一个时间段里头又会走振荡行情。
为什么呢?因为趋势性行情的人在犯错误了。
其实大家回过头去看这两年的行情是很明显的。前两年所有的品种走的基本上都是趋势性行情,有一波大幅的上涨。然后大幅上涨之后下跌也很顺畅。在这里头是完全不适合做振荡的。但是等这波行情走完了,你会发现这两年在市场里基本没有趋势性行情了。那就是说我提出的这个——在趋势性行情里头做得特别好的人你,他很难转向。
他知道他的这个方法是抓趋势的,抓突破。但是抓突破的人在振荡行情里头就会赔得很惨。
这个就是举的一个例子。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说的你任何一种方法都是针对市场上的某些错误存在的。当这个错误消失以后,这种方法的本身就变成市场的一种错误。所以说再接下来他很可能是赔钱的。
这个东西我认为有一些复杂,但是可能对大家会有一些用。最终是这样的,每个人会找到一种适合自已的方法,但是也一定要意识到你的方法是在哪一种市场环境内是起作用的。
任何一种方法都有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一是方法本身,一个是方法的使用者,第三个就是市场当时的情况。那方法本身被证明是有用的,而这个方法也适合你,你在某些时候把它用得很熟练,它是你的方法了。但这个时候很多人还是会赔钱,为什么?因为当市场发生改变的时候,可能这种方法就不适应这个市场了。所以大家心里一定要有这个概念,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三个因素很重要。
06/28:开仓至少需要预期3:1的盈亏比
交易的目的就是承担一定的风险去获得一定的收益,每一次开单的盈亏比既是1:3,怎么去理解这1:3?即是假若你拿10万元开仓,做好亏损3万元的准备,盈利必须是3的倍数,就是达到9万元的预期收益,你这笔单子才值得去开仓。就按这个盈亏比例你依然需要极高的胜率,否则,你做的一切都是徒劳!
06/29:勇气
引用别人的一句话:你既然出来做交易,做一个职业赌徒,应该形成自己的逻辑和勇气,对面不管站着是谁,巴菲特还是索罗斯,你应该有对方或者被对方数落的勇气。
06/30:约束
团队在期货里不管用,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约束自己,但期货终究是一个人的修行。
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交易风格,在市场混了这么久,妄想改变自己熟悉的交易风格和手法去匹配市场行情,那等于自废武功。
期货这个东西,勤劳或者你有多努力跟你赚多少钱没多大关系,其他行业你勤劳都能够生存无忧,期货你太勤劳也许还是个亏货,什么研讨会、直播讲方法、你有这点闲功夫还不如选择等待去寻找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