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楽坂雪紀的投研笔记

呐、现在可以和你见面吗?我、等着你哟......

0%

逻辑之逻辑——中粮方法论系列文章学习

中粮研究中心公众号上有挺多深度思考的文章,我尤其喜欢这一类在具体品种之上去尝试构建方法论的文章,认真学习之并在此做学习笔记。

按照原公众号对内容引用及转述的要求在此注明:这篇文章的所有引用全部出处为中粮期货有限公司公众号,作者是中粮研究院化工资深研究员任伟。

本文汇集了原作者任伟先生对投研逻辑的思考,原文标题为:《逻辑的逻辑》、《用技术面反向推导基本面》。


我自己对具体品种的基本面认知常常与市场脱节,这是一个时常遇到的问题。当我对基本面的认知推导出价格在一定时间内应该有某种走向,但盘面并没有跟着我的认知走,这说明市场中存在着我认知之外的更强大的反向逻辑。

实际上我们常说的基本面分析并不是市场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基本面,仅仅是对市场基本面的其中一个浅薄的视角,这就好比实际利率之于自然利率。

况且我的基本面认知来源大部分来自对卖方报告的整理、行业人士的观点,少部分来自自己的脑洞、臆想、假定。本文后面对于“基本面”这个词若无特别说明,则一律指的是“人类个体或部分集体对市场真实基本面的局部窥探”。

更何况期货交易的是预期,是二阶非线性的博弈,其中最核心的性质是预期性,盘面博弈的价格是对未来可能的供需情况的反应,而不是大部分基本面分析所得到的当下的供需现状

我们能看到的所谓的基本面大多是现状,而价格反映的却是未来。用这样的基本面认知去揣测市场是很可笑的。所以盘面永远高于自己那一点浅薄的基本面认知。

作者提到,既然价格能够反映未来,那么从价格中反向推导出市场对未来的预期,再将这种预期与基本面分析相结合。基本面没看清的部分,从价格中反向推导出一些信息,弥补基本面的不足,从而实现用价格反向推导基本面

这是发掘市场舆情所不了解的隐性影响力,而跟随这个隐性逻辑,就是在赌公开的形成卖方报告所讨论的那个所谓的基本面大概率是犯错的

用技术面去猜测基本面的变化,并不是要由技术面到基本面再到交易。如果是这样,不如直接由技术面到交易。

自己先有对基本面的判断,之后根据技术面猜想出基本面逻辑的大致类型或者状态,与自己的基本面判断做对比。盘面是市场预期的集中体现,是市场投票的结果

如果盘面告诉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上涨,但是涨得十分困难——上涨中的回调数量多、幅度大,而你的基本面观点是现在有强大的利多核心因素,那你就要注意,你的观点很可能是错的。

如果你不仅认为基本面是利多的,而且这个利多有明显的时效性,过了这段时间就会失效,那么结合盘面困难上涨的格局,你该考虑把自己当反向指标,找机会做空。研究要有信仰,交易只认结果。



市场方向往往来源于预测

本文并不是要全面阐述逻辑的逻辑,而只是根据笔者的总结与思考,分享一些想法。本文之外的其他要点,会在后续的报告中表述。

历史演进的路线往往是高度随机的。很多时候大方向都未必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一个动物物种都不是必然一定向上发展进步的。即使大方向确定,具体的演进路线也是不确定的。

就像即使互联网确定要发展起来,历史重演一次,一定会有公司崛起,但未必还是腾讯。影响历史进程的因素众多,多因素互相复杂作用之下,最终每种结果的出现其实都有偶然性。

金融市场也是一样的。站在未来回看历史,价格的历史是唯一的确定的轨迹。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站在现在来看,未来多种可能性都是并存的。而且,不仅存在多种理性合理演绎的路径,还存在很多非理性的主观认为不合理的演绎路径。

未来到底走哪一条路径又存在很大的随机性。为什么研究得很深入,逻辑也十分合理,照样有可能会赔钱?因为未来发展轨迹多元化,人很可能是把一条轨迹的事情想明白了,但是历史走了其他发展轨迹,导致交易的结果最终还是看运气。

另一方面,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未来变得更加随机。大多数时候,客观上,人是看不清未来的。但是,人脑的工作方式决定了人喜欢猜测。

比如,某个时点上,以当前的客观环境和你的能力,你现在根本不可能看清方向。但是,你认为要涨。之后,如果行情涨了,你认为你看懂看对了;行情跌了,你可以执拗看多,或者推翻自己,觉得会大跌。说到底,未来根本没方向,是因为你要去发现方向,所以未来才有了方向。



研究的关键是识别环境

由于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所以研究的核心是识别环境。此处的环境,主要指未来发展的轨迹是否多元化。如果你发现未来有多种合理的演绎路径,但是你觉得某一条路径概率更高,这绝对不是好机会。

当预测政府即将公布的政策、预期未来的天气时,这种现象很普遍。如果交易接近于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长期看赔钱是必然的。因为大家都绕不开手续费成本,以及与墨菲法则相关的各种倒霉事。

如果在某个时点上,你发现未来演绎的路径极少,甚至只有一条,这才是你认真梳理逻辑的时点。比如,出现重大天灾,已经减产了50%,价格只涨了5%。再比如,出现无风险套利机会,未来交割时,价差必然回归。

当产业或市场出现极端情况时,价格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价格必然由不正常向正常运行,此时历史演绎的轨迹会出现唯一性。此时,做研究才是有意义的。



暗逻辑

暗逻辑是指表达某一逻辑时,不可避免地表达了其他逻辑。比如,低价抑制了供给,相当于说目前的价格已经触及了成本线。

暗逻辑十分重要。应用价值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逻辑以及理念。如果一个逻辑的暗逻辑是明显错误的,或者与常识、已经公认的规律不符,则该逻辑不成立。比如,在橡胶上,认为低价将抑制供给。如上所述,这相当于说橡胶存在成本线,但是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这几年伴随着橡胶持续下跌,市场上出现了多个成本线说法,但是最终都破灭了。低价将抑制供给的暗逻辑与历史规律不符,从而否定了该逻辑。

第二,利用对手盘的暗逻辑错误,进而择时攻击对手。这方面的应用在后续的报告中将进一步阐述。



定义的价值

很多人都会把逻辑挂在嘴边,但是很少有人讨论到底什么是逻辑。对很多人来说,讨论这些概念,相当于孔乙己讨论“回”有四种写法,“太虚!”。貌似务实的行为是,深入探究产业链上不为大众所知的各种细节。

然而,短期来看,这是对的。从长期看,深入的认识逻辑的概念有极大的意义。理解逻辑的定义和规则,一方面,可以对自己的逻辑做基本面层面之外的审视。例如暗逻辑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往往从表面上看,自己的逻辑很合理,但是暗逻辑却明显不符合常识。理解逻辑的定义规则,则可以审核暗逻辑,检查自己是否犯了大众容易犯的错误。

另一方面,可以用来攻击对手,而这个对手,往往是大众。公开数据人所共知,赚钱的人却凤毛菱角,对于公开数据简单粗暴的解读,往往会成为看似合理的陷阱。

理解逻辑的规则,可以发现市场普遍的观点犯了哪些错误,从而择机利用公开数据与大众做对手盘。这些错误往往都与“期货价格是由什么因素及过程决定的”相关,具体这方面的内容后续报告中再阐述。



定义的方法

笔者对逻辑的定义,并不是从纯客观的角度做出的,而是夹杂了主观实用性的考虑。长期来看,资产大幅波动往往赚不到钱,寻求尽量稳定地复利增长,才是现实的方法。复利增长的前提是确定性,有确定性才能总是盈利,总是盈利才谈得上复利。

要实现交易有确定性,也就是要实现未战而先胜。即不论交易结果如何,在交易开始的初期,基于当时的信息和人的能力,交易已经处于必胜的状态。为了实现未战而先胜,从而有了以下逻辑的概念。



证据

逻辑=证据+常识。逻辑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确定的已经出现的证据,另一个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常识。这两个部分的组合若可简单清晰地得出结论,则逻辑基本是正确的,结论基本可信。

证据的几个条件:

  1. 已经出现的事实

这是证据环节最简单且最容易坑人的部分。注意,对未来的假设绝不能成为证据。我们往往会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对未来的某种倾向,但是自己又不能百分之百确定,这种倾向是否会变成现实。

其实这种情况是不能进行投资的,达不到未战而先胜的标准,然而我们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概念欺骗自己——概率。如果觉得自己现在有70%的把握,那就值得操作了。之后就去想,未来既然是上涨的,那么现在我该如何操作。

实际上,概率总是十分主观的,赌+研究+概率=赌。赌+研究 → 发现未来一段时间历史发展轨迹存在唯一性 → 行为的唯一性=交易。

我们考虑的不是未来可能会出现又可能不会出现哪些事,而是考虑已经出现的事实,根据最简单的的常识,会得出哪些必然的结论。

  1. 存在数据支持

没数据则无法量化,无法定量也就无法定性,不能定性的交易机会,根本不能做。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就是让交易越来越远离赌博,而越来越接近固定收益。

  1. 可以做历史回测

没有历史回测,难以看清因果关系到底如何运作,而且也难以定量。这也是一个容易犯的错误,我们往往都是自己有了一个想法,觉得想法十分合理、找不到漏洞,就认为自己发现了规律。实际上,貌似合理的想法在历史上验证,总会发现历史的发展超出人们的想象。

比如,有人会说市场的观点普遍一致的时候并不是好事,行情可能反向运行。这句话貌似很高端,还有第二层思维的意味。

但实际上回顾历史可以看出,出现这种现象后,价格继续前行和价格反向运行,两种情况皆有。该现象并不能作为判定行情的依据。我们的想法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与价格有没有相关性的问题。



常识与逻辑

  1. 常识不能复杂,而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因果关系。

复杂的或是链条颇长的逻辑很容易主观化,听起来高端,但实际上是自己使之合理化的幻想。行情很多时候是简单的,只不过我们想复杂了。

  1. 逻辑与暗逻辑都不能与现有的历史规律相违背。

  2. 存在现实的监控方法。如果未来很长的时间里,都难以监控、证实、证伪该证据或逻辑,则证据或逻辑不可用。无法监控意味着很长时间里,从主观上看,该证据或逻辑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价格却涨涨跌跌。证据或逻辑与价格失去了关联,也就是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本系列下一篇我们将顺着逻辑的概念,讨论基本面与技术面,将向大家揭示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应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供求决定期货价格?

没有绝对的真理,一切都是相对的。深入人心的想法往往只是最适合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最容易让大众相信的一种观念,并不是真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一方面导致无数的人不知所措地赔钱,另一方面使得善于逆向思考的人发现了确定性更高的机会。

供求决定期货价格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供求?我们所说的供求其实并不是真实世界的供求,而只是统计数据。不论是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还是机构自己调研得出的数据,都是对供求的估计。

估计的过程中都会带有主观性,不仅观测者的学识技能会影响统计结果,甚至性格都会对统计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实际上谁都不知道真实的供求是什么样的,人们都在讲述他们理解的供求。价格是客观唯一的,而供求不是客观唯一的,供求决定价格存在前后逻辑矛盾。

供求决定价格更像是信仰,人们约定俗成的,研究基本面必须要相信的东西。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是经过了思辨和实践才相信了供求决定价格,还是因为感觉上正确,以及从众,就相信了供求决定价格。

交割时价格总是会回归供求,但是从主观实用的角度看,并不能说供求决定价格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当人站在A时点,根据A时点的供求形势得出了价格的预测;当进入B时点时,供求和价格都变化了,此时即使价格B与供求B仍旧一致,但对交易员而言也没有意义,很可能已经赔钱了。

例如,交易员在A时点做多,同时监控基本面,交易亏损时,交易员认为供求没变化可以继续持仓。进入B时点以后,交易员发现供求形势已经变化,于是止损——价格和供求始终在一起,但是照样赔钱了,这种关系类似于蛛网原理。

也就是说,不管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到底是什么样的,基于人的资源与能力有限,从主观上看,坚定地相信供求决定价格是不能实现稳定盈利的,交易结果会接近随机波动。

显然,到底是供求决定价格,还是情绪、资金等因素决定价格,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价格波动找到固定的锚。所以,从主观的有意义的角度看,只有在特殊前提条件下,供求决定价格才是成立的。现实比理论要复杂的多,缺乏前提条件的理论往往不实用。



未来大概率供大于求=价格大概率下跌?

“需求旺季来临,后市易涨难跌”,“供过于求格局并未改变,反弹空间有限”,这种类型的标题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种思维方式的逻辑是:

  1. 第一,预测未来的供求形势,

  2. 第二未来的供求形势决定未来的价格走势。

实际上,这是对期货研究和交易最根本的问题没搞清楚——期货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

期货价格的变动不是直接取决于未来的供求形势,而是取决于未来基本面或基本面预期的实际情况与“常态”之间的差异。常态是指早已被市场熟知,消息早已被价格所消化的状态。

比如,出现已久的重要消息。虽然消息很重要,但是价格早已将其消化,价格就处于“常态”之中。再比如,季节性因素,几乎人人都知道未来是需求旺季,那么价格早已体现了季节性旺季,现货面也早已通过库存的波动透支了季节性因素,那么季节性状态就成为了常态。注意,同一时间,同一品种可以处于多种常态之中。

当实际的基本面处于常态之中,价格将呈现随机波动。当基本面与常态偏离巨大,价格才会有确定的波动方向。

所以,如果你认为未来是需求旺季,就做多,窃以为,从一开始就错了。因为你在预期基本面处于常态之中,由于价格随机波动,所以预测失去意义,根本不该做交易。

如果你认为存在证据表明未来的需求旺季会旺季不旺,则存在可知的驱动力,价格存在方向,交易具备初步的可行性。

未来大概率供大于求≠大概率价格下跌;

未来大概率供大于求=一切皆有可能;

大概率事件带来小概率行情,小概率事件带来大概率行情。



基本面分析的三个问题

基本面分析有三个问题:对不对、重不重要、是否透支。

对不对是指对供求、对某个因素的认识是否正确;

重不重要是指研究的因素是否是决定行情的核心因素;

是否透支是指价格是否已经消化了基本面的信息。

期货与现货最大的差异在于期货有预期性,预期性会给研究和交易带来巨大的困难。

  1. 第一,某个事实还没出现之前,市场就可以根据预期性对该信息做出反应。带来预期的因素可以是不充分的证据,后期价格再随着证据的变化而变化。麻烦的是,有时候市场很不理智,价格会根据不充分的证据而波动;有时候价格又十分理智,一定要等到证据落实才会波动。市场什么时候理智,什么时候疯狂,又难预测,缺乏规律。

  2. 第二,如果某个时期基本面并没有哪个因素明显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则很难说清楚市场预期是哪个因素驱动的。

  3. 第三,即使出现了重要因素,也很难量化行情的潜在波幅。

行业中对价格涨跌空间的预测一般都是靠感觉,高级一点儿的就是拿历史行情做类比,或者根据利润等基本面分析找出价格的顶底。

然而,众所周知,价格之中情绪的因素占比很大,而且价格还可以反向影响基本面,所以即使有个貌似科学的预测空间的方法,胜率也并不高。

上述内容只是列举了期货分析中的一些困难,并不打算全面的阐述。笔者意在指出不能用分析现货的思路直接迁移到期货上,不能因为未来现货供大于求,就认为期货未来要下跌,两者有关系,但是不相等。



“数据对了、现货对了、期货赔了”

标题所述的现象经常会发生,即研究员做出预测之后,未来的情况证明研究员对于供求数据走向的判断是正确的,对现货价格的判断也是对的,然而期货价格走势与前两者不符,最终在期货上赔了钱。

这种情况很尴尬,如果说研究员错了,但是研究员对供求的判断的确没错;如果说研究员对了,但是研究应用于交易后,的确是赔钱的。

单纯的信仰供求决定价格是没意义的,必须要有更深刻的认识。期货价格的预期性,是造成期货价格与供求、与现货价格偏离的主因。

当预测某个品种未来供大于求时,需要审核市场是否已经透支基本面的变化。首先是要了解当前的市场预期,主要看价格的趋势,以及价格对重要的利多利空消息的反应,从而得出当前市场预期是悲观还是乐观的。

如果当前的市场预期是偏向悲观的,那么价格有可能已经透支了你所认为的基本面。注意,只是有可能透支,不是肯定的。

一方面,往往你可以看出来市场预期的方向,但是你不知道预期来自于基本面的哪个点,所以你不知道价格是否针对你所关注的那个点透支。另一方面,透支量是不确定的。

如果市场预期是偏向乐观的,则有两种可能。第一,市场认为你看重的基本面不重要;第二,市场预期是错误的,价格肯定没有透支你所认为的基本面。大部分基本面交易之所以是左侧交易,正是因为这点。

如果市场预期倾向中性,价格呈现高位宽幅震荡或者低位窄幅震荡,则需要关注震荡之前的市场预期,并与自己对未来的预期作对比,两者越是接近,越有可能已经被透支。若发生了透支,则基本面分析失效,研究的结论应该是“看不懂”。

总而言之,如果你知道的信息,别人也知道;你的思维也和别人没什么不同,或者你只是比水平最差的人更懂期货(但是你未必比水平最差的人运气好),你如何保证大部分人都赔钱,你却在赚别人的钱?



用技术面反向推导基本面

期货的预期性给研究和分析带来了诸多麻烦。比如,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实际上并不清楚未来的需求状况,更多了解的是当前需求的好坏,以及当下是去库还是累库。期货价格具备预期性,意味着价格反映的并非当前的供求状况,而是未来的供求情况。也就是说,期货价格至少反映了第二层思维。

我们能看到的基本面大多是现状,而价格反映的是未来,这种不匹配给投研带来了诸多麻烦。但反向思考,既然价格能够反映未来,那么我们可以从价格中反向推导出市场对未来的预期,再将这种预期与基本面分析相结合。基本面没看清的部分,从价格中反向推导出一些信息,弥补基本面的不足,从而实现用技术面反向推导基本面。

案例一:从工业品走势推断橡胶需求

今年春节之后,泰国产区逐步进入停割期,全球橡胶产量进入了全年的低谷期。去年一直都在炒作高价能否刺激出供给增量,而供应端因素炒作的前提是处于开割期,一旦进入停割期,那么市场关注的焦点将由供给端转向需求端。

橡胶的需求与宏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2016年8月份出现了需求端的产业政策,回顾历史就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宏观经济形势好,工业品普涨的情况下,橡胶需求才能明确转好。也就是说,宏观才是驱动力,橡胶需求是被动跟随。

从节后的行情来看,并没有出现商品的普涨普跌,有色、黑色、化工品都在震荡,只不过各自的震荡幅度不同罢了。考虑到目前中美之间的问题以及未来国内政策的变化,宏观面其实是有大题材的。然而,商品却在集体震荡,从价格的表现就可以推导出,市场对未来宏观面看不清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预期。宏观面不清晰也就决定了橡胶需求不清晰,如果没有新的政策因素出现,橡胶不仅现在在震荡,未来一个月还是会震荡。

案例二:20号胶该速涨却没有速涨

按照市场舆情的说法,近期20号胶基本面具备逼仓的条件。显然,逼仓是个比较强烈的字眼,回顾历史,逼仓往往意味着快速的上涨,甚至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可以连续出现涨停板。然而,从节后20号胶的走势来看,涨速非常慢。从价格上涨的速度进行反向推导,与之对应的基本面应该是变化比较缓慢的变量,而且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力量也不是很强。显然,价格的走势与逼仓并不相符。

这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逼仓是真实存在的,价格之所以涨得没有力度,是因为存在一个更强大的空头力量,导致逼仓的力量无法发挥出来;第二种可能,逼仓只是存在于舆情的幻想之中,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价格没有极速上涨。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实际上都表明市场舆情所认为的利好并没有在价格中得到体现。当市场舆情与价格出现偏差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价格可能会反向运行。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根据基本面推导出应该出现某种行情,但是盘面上实际没有出现,这就说明存在一个更强大的反向力量,导致基本面的力量无法发挥出来。也就是说,用技术面反向推导基本面,本质上是在发掘市场舆情所不了解的隐性影响力,跟随隐形影响力,赌公开的基本面大概率会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