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研究中心公众号上有挺多深度思考的文章,我尤其喜欢这一类在具体品种之上去尝试构建方法论的文章,认真学习之并在此做学习笔记。
按照原公众号对内容引用及转述的要求在此注明:这篇文章的所有引用全部出处为中粮期货有限公司公众号,作者是中粮研究院化工资深研究员任伟。
本文汇集了原作者任伟先生对交易员典型思维误区的一些思考。
- 随着参与者的增多,现在的期货市场极其聪明,对各种信息的反应效率都很高。公开透明且有高频监控数据的因素,不能让任何主力资金获得先发优势,主力资金也不会围绕这两个因素展开攻势。
- 熊市不言底,重势不重价,应该多关注趋势,少猜想底在哪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当你发现很多群,以及朋友圈,大家都在讨论底在哪里的时候,你更要关注趋势。越是人们公认的底,越是错误。这是零和市场,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都是赔钱的。
- 市场预期高度一致,大家都觉得下方有强支撑,但是价格为什么会大跌呢?核心玩家主力资金不明白卖方报告阐述的低价逻辑吗?更重要的是,大家觉得长线看多,那么如何保证别人和您的观点一样,但是最终您赚钱了,别人亏钱了?我们认为市场预期高度一致是非常危险的。
- 表面上,交易做的是事件对需求、对经济的影响,但本质上我们做的其实是人心。反复研究历史行情的朋友会发现,历史上很多大行情,虽然驱动行情的影响因素不同,但是行情走势却十分接近。这是因为,不是基本面直接决定了行情,而是人们对基本面有判断,人们的想法决定了买卖行为,成交形成了价格。当人心乐观的时候,减产、需求好转其实没什么差别,都是买入的理由而已。甚至,当人心与基本面偏离的时候,并不总是人们意识到自己错了,从而使得价格回归基本面;也经常会出现人心直接改变基本面的情况。
- 当疫情出现后,人们突然发现有个自己从来没见过的因素摆在面前。此时,与其说是人们分析之后采取行动,不如更现实一些地承认,人们面对没见过的事情,做出来的反应更多地来源于本能。而这种本能其实更好预测,比如,危险来临时,人的本能就是跑,就是躲避。所以,疫情出现后,以及疫情在海外升级后,短期人们的行为其实不难预测,难预测的是后期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也就是说,短线交易好做,时间越长越不好做。
- 如果你先在短线上赚钱了,之后你拿全部赚到的钱博后市的方向,相当于在不确定性很大的市场环境下,买到了零成本的期权。所以,乱局、变局之中,短线盈利对中长线交易非常重要。轻仓死扛是不太合理的,虽然轻仓可以扛大止损,貌似有利于扛过洗盘,抓住大行情,但是先赔10%,又赚了10%,又有什么意义?还是应该努力实现一进场就盈利。
- 假设需要有后续的验证方法,才会有价值。或者我们有了假设之后,虽然基本面上找不到证据,但是盘面上出现了非常可靠的证据,假设同样会通过验证,进而可以用于交易。如果没跟踪验证的环节,那么假设就会成为毒药——按照人脑的工作特性,刚开始会认识到这是假设,但之后会越想越相信,最后把未经验证的假设当成了事实,随之而来的是交易能不能赚钱完全取决于运气。
- 市场分歧之下,行情往往都会继续走单边行情。一旦市场中研究员都意识到了上涨的逻辑,直接面对客户的分析师都在讨论如何从牛市中赚钱,那么行情也就快结束了。说到底,期货市场不允许多数人赚到钱。而且,此时在基本面上往往找不到下跌的有力逻辑。市场观点高度一致时,牛市就已经进入尾声了。
- 市场充分认识的因素,通常都不能直接作为交易依据。
- 充分必要条件相关的问题。交易和研究的差别之一在于,研究对应的是真相,而交易对应的是赚钱,也就是实用。我们经常都能见到某些逻辑的确能很好地解释行情,所以大家就认了这个逻辑。研究或许可以这么做,但是交易不行。价格上涨的同时,A逻辑出现,这是不够的;交易需要的是只要A逻辑出现,价格就会大概率上涨。
- 某些逻辑已经出现,已经被大众熟知,而且被各种报告提了很久,但是行情没有做出反应。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原因:第一,市场不重视这个逻辑,这个逻辑会一直发挥不出作用,直到被遗忘;第二,逻辑的拼图并未完整,时机不到。
- 关注负反馈。行情有多大,关键要看价格运行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负反馈。对于有负反馈的品种,错过了上涨并不可惜,毕竟追多难度太大,完全可以考虑找时机反向做空。
- 灯下黑的因素最有力量,偏差出现,但是市场并未意识到,这样行情的持续性最好。特别是,很多人追求基本面合理地解释价格,只有基本面支持期货上涨,才会看多。但问题是价格预期性太强,价格刚开始的确是跟着故事上涨;基本面数据出现确定证据时,交易时机早已错过。随之市场的进化,期货价格的预期性不断增强,需要投资者善于跟随强大的隐形因素。
- 价格领先供求上涨 → 市场舆情关注当前的弱需求 → 基本面数据不支持宏观转好 → 价格继续上涨 → 宏观面数据转好 → 市场预期出现分歧 → 市场相信宏观逻辑支撑价格 → 价格已充分计价,叙事崩塌。
- 如果价格出现了长时间、大幅度的波动,市场通常不会犯错,价格会提前反应基本面未来的变化。
- 判断低估高估有不同的方法,根据中粮期货偏差反应研究体系,当利空因素全部发力之后,如果价格仍旧不跌,则意味着价格已经处于低估状态。低估意味着利空的失效,以及易涨难跌。该跌不跌,这是印证了该价位的重要性。
- 低估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定会上涨,还需要预期偏差给市场带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因素。
- 表面证据利空,一系列反常现象利多,基本面上存在重要变化可以同时解释一系列反常现象,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时,你不需要知道全部真相,你只需要跟随反常现象。逆向思维才是王道。
- 侧面证据指向产能周期转向,而正面证据无法确定产能周期转向,且产能是否转向极具争议。具备以上特点的因素是期货市场绝佳的核心因素。(有分歧才是好的入场时机,最怕一致性预期)
- 如果大方向取决于不确定性较大的宏观因素,那么与其预测方向,不如分情况制定策略,即做预测不如做处理。
- 没有高赔率相伴的高确定性,是鸡肋。没有高确定性为前提的高赔率,是赌博。但市场普遍认知到的高确定性,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可能给你高赔率。所以问题的本质其实是理解市场的有效性与局限性,理解错误定价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出现。
典型的错误认知: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风险越大收益也越大,这在现实世界中是成立的。比如,战乱的国家缺乏生活用品,生活用品价格暴涨,如果冒险把生活用品运送到战区,就可以获得暴利。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同时风险没有落实成亏损,就会获得暴利。也就是说,这种收益是客观存在的,收益率是相对确定,会出现什么样的风险,也大概能想到。愿意冒高风险,就有可能获得高收益,这是成立的。
现实世界中的这种现象,让期货交易人群产生了错觉,大家都以为做期货也是高风险高收益,却忽视了期货与现实之间的差别。期货的收益不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愿意冒险就能获得高收益。
期货交易是过程管理,是一天天的决策积累下来的结果。并不是重仓做多,就会获大利。重仓做多之后,每一天都得决策是否继续持有,每一天都有犯错的可能。所以,重仓做多与获大利之间,还有很多个影响因素存在,开仓的时候重仓冒险,并不能与平仓的时候获大利划等号。
期货特殊的风险收益特征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高风险意味着未来有多种可能性,而且各种可能性之间的概率大小差不多。也就是确定的事情远没有不确定的事情多。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再怎么聪明也没有意义,因为客观上,未来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即使对了,也是碰运气碰上了。所以,在高风险的情况下做交易,意味着胜率低,很容易亏钱。
另一方面,期货的收益并不是在开仓的时候就可以确定的。有个普遍错误的观点就是认为期货交易与抛硬币差不多。实际上,两者完全不同。抛硬币只有两种可能性,而期货交易不只是盈亏的问题,还包括了赚钱的时候赚多少,亏钱的时候亏多少。
相应地,期货盈利靠的是每一天不断地决策正确的,而不是开仓的时候决策一次就行了。开仓的时候,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的交易是不是高收益的。能确定的就是把止损设好。在一定的止损下,最终获利无法确定,则意味着盈亏比是不稳定的。
总结一下,高风险的条件下,胜率会降低,盈亏比又不确定,而胜率与盈亏比决定了收益。总是选择高风险的时机做交易,不仅不能提升收益,反而会降低收益。
而且,我们在这里还没有讨论高风险条件下,心理波动对交易行为和业绩的影响。该因素对业绩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但是总体来说,遵守墨菲法则,心理波动与交易的风险性成正比,与收益成反比。
所以,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只是一个流行的错误观点。真相是低风险的条件下,才会产生高收益,这个问题会在后续的报告中阐述。
交易中风险收益的再思考
传统观点认为,45度且回撤很小的净值曲线是最优的。然而,传统观点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以历史的风险水平衡量未来的风险是错误的;第二,净值曲线是人做出来的,探讨任何交易的问题,都要涉及到人性,否则都是不切实际的。
长期来看,黑天鹅不可避免。方向向上又有回撤的净值曲线才是更优的。
假设有两个净值曲线,第一个曲线回撤更大,但收益更高,典型的高收益高风险的曲线;第二个曲线回撤很小,同时收益也很低,但曲线更平滑,是典型的低风险低收益的曲线。
在很多交易的书籍或者路演之中,这两个曲线的对照是为了告诉大家——只看收益,不关注风险,是不对的。在同等风险之下,收益更高的才是真正的高收益。
主流的观点都在传播,平滑的收益曲线才是最好的。那种回撤很大的曲线,即使是高收益的,也不是正确的道路。然而,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越发感觉到,很多交易的书籍以及主流的观点都是想当然的想法,缺乏实践经验,实际上是错误的。
实际上,长期来看,有较大回撤但整体向上的收益曲线才是更优的。传统的观点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以历史的风险水平衡量未来的风险是错误的;第二,净值曲线是人做出来的,探讨任何交易的问题,都要涉及到人性,否则就是不切实际。
第一,长期来看,黑天鹅是必然会出现的。通常来看,大家都把黑天鹅当成了疫情、台风、雷曼倒闭之类的意外事件。实际上,这仅仅是个小黑天鹅而已,真正的大黑天鹅是模式改变。
举个例子,橡胶的非标期现套。橡胶的非标期限套虽然是非标套利,但是在2020年之前的数年中,每年都会在9月合约交割时实现期现回归。而且,每年的收益都很高,从而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参与这种交易模式,该模式似乎已经变成了高收益版的固定收益投资。
然而,由于大多数人的交易方式高度雷同,具体的交易细节几乎也是众所周知,相当于向交易对手亮出了自己全部的底牌。随之而来的,是2020年非标期现套出现了集体被收割。这是典型的大黑天鹅。长期看市场波动的规律会不断地变化,交易模式也面临着不断变迁。
所以,平滑的低风险低收益的净值曲线所反映的低风险,长期来看是无法实现的。未来一定会出现黑天鹅,给这些低风险的投资带来意外的冲击。这种净值曲线就像精致的冰雕,易碎而且存在夏虫不可语冰的问题。
第二,投资要考虑人性。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一旦出现黑天鹅,账户出现意外的亏损,心里难免波澜起伏。其实很多巨亏,都不是来自于第一笔亏损。往往都是出现比较大的亏损之后,交易员出现情绪波动,急于挽回损失而导致错上加错,越亏越多。
对于高风险高收益曲线的交易员来说,大的回撤是经常经历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一旦遇到大回撤,更有可能止住亏损,之后再慢慢处理。
而平滑的低风险交易者来说,一旦出现黑天鹅,情绪冲击会更大。因为长期的低回撤,相当于让人长期处于舒适区,应对意外事件的能力必然不如经常经历风雨的交易者。
综合来看,历史上风险小,并不代表未来不会有大风险;出现大风险之后,心理过硬又有很多处理大回撤的经验,则更有可能生存下来。所以,传统的观点是有偏差的。
交易方式的选择与中国物极必反的哲学很相似,一开始就试图选择最好的道路,往往最后都是大坑;一开始就选择次好的交易方式,虽然会一路坎坷,但是长期看却能生存下来。做交易要理解以退为进,不争一时。
安全边际的思考
霍华德马克斯说,价值之上,有三种走势:上涨下跌横盘;价值之下,也有三种走势:上涨下跌横盘。
安全边际其实属于驱动范畴
安全边际与驱动表面上看是两个维度,实际上从实用的角度看问题,安全边际也是一种驱动。例如,A品种与B品种是替代品,A与B的价差处于历史极端状态,A比B低很多。假设评价安全边际的其他角度也和AB价差的状态相同,我们可以认为A现在是低估的。但是,低估并不代表不会下跌。
如果B品种现在有向上的驱动,B上涨时,A会因为相关性和低估从中受益,分到一部分B的驱动力。此时,存在做多A的理由。但是,如果B现在的驱动是向下的,B一旦出现大跌,那A即使比B低估,又有什么用?这样的安全边际并不安全。
所以,安全边际成立的条件是标的物价格之外的锚,存在有利的驱动。期货价格存在安全边际,相当于具备了从期货价格之外的领域获取驱动力的条件。到底安全不安全,不仅要看高估或低估多少,还要看外部驱动的方向和强度。所以。
这样的案例非常多。比如,去年疫情导致口罩需求量大增,聚丙烯期货与现货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涨。曾经在驱动向上之时,期货价格还大幅贴水现货。貌似是很好的做多机会,结果之后是期货和现货一起下跌。
低估并不能构成进场的条件,使用安全边际的条件是对安全边际的锚非常确定。如果现在看不明白A品种有什么驱动,但是对于替代品B的驱动非常确定,此时安全边际可用。否则,安全边际就会成为理论上很美丽的陷阱。
成本线附近做多存在逻辑问题
如果某品种供大于求,价格大跌20%,目前已经跌到了成本线,是否会得到支撑,是否可以买入?
如果认为利空已经被价格充分透支了,又因为跌至成本而具备了安全边际,的确会有人直接买入。其逻辑是即使不能立即大涨,也不会跌多少。
但是,价格如果在成本线附近上涨,即使不出现太大的涨幅,就会出现利润。供过于求时,利润的出现又会导致产量增加、价格下跌。
所以,成本线附近买入,悲催的结果是价格继续下跌,比较好的结果也只是低位震荡。相当于不是亏钱,就是不怎么赚钱,这样的交易非常不划算。所以,进场的关键还是要看驱动,驱动远比安全边际重要很多。
安全边际与时间
安全边际本质上是一种市场无效,价格没有及时的反应基本面的变化。
如果某品种期货本来就该深度贴水现货,那么这种贴水也不能算低估。安全边际的概念其实可以进一步拓宽,驱动+时间即可创造出安全边际。
试想,如果螺纹现在低库存、低产能、负利润,央行又突然大放水。时间因素就会变得非常重要,距离大放水的时间越近,价格越会出现不能及时反应基本面的变化,也随之出现了安全边际。
这种由驱动创造出来的安全边际,可以在短期内兑现价值,不用陷入持久战。总而言之,驱动比安全边际更加重要。
霍华德马克斯说,价值之上,有三种走势:上涨下跌横盘;价值之下,也有三种走势:上涨下跌横盘。
多品种交易的问题与对策
任何品种都不会天天都有好行情。即使现在非常活跃的黑色,也在历史上出现过长达数月的混乱震荡。
对于能力出众的人来说,总会尝试多品种研究和交易,这样可以把握更多的机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让资金总是处于赚钱的状态。而且,多品种还可以实现交易品种之间对冲风险的效果。
表面上看,扩展自己的品种覆盖范围,可以实现更高的收益以及更低的风险。实际上,往往都是事与愿违。扩大收益并没有出现,回撤反倒是远远超出想象。
假设某个人在螺纹、甲醇、豆粕、白糖上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以及高超的交易能力。假设这个人在这几个品种上都可以实现胜率60%,盈亏比5:1。显然,在这样的胜率与盈亏比之下,不仅会赚钱,而且看起来会赚大钱。然而,单品种上看起来的美好,对于交易多品种来说,很可能就会变成严重问题。
比如,第一笔交易做螺纹,出现亏损。60%的胜率下,亏一笔很正常。第二交易做铁矿,又出现了亏损,做铁矿的胜率也是60%,亏一笔也很正常。以此类推,这位高手连做四个品种,出现连续四笔亏损。
而且,这还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运气差点儿,连做四个品种,出现8笔亏损都不是小概率。这样的回撤会让人很沮丧,因为这个人的确在多品种上都有赚钱能力,的确是高手,但是没有见到收益增加,反而遇到了大幅回撤。
此处笔者并未仔细做概率的推算,因为没必要。只是粗略推算就可以看出,多品种很可能带来到处有亏损,回撤远超预期的情况。
众所周知,100万亏到50万,是亏了50%;50万赚到100万,收益是100%,亏钱总是比赚钱容易。亏了钱,不仅本金少了,而且信心也弱了。所以,回撤扩大必然会拖累正常收益率的实现,回撤与收益并不是独立的。
想控制回撤,同时还要多品种,就必须把资金分成几份,做几个品种就分成几份。做四个品种,即使连续亏损四笔,每次亏损的资金也只是不分资金的四分之一,总回撤并不会扩大。
但是,分散资金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交易成败的核心指标是胜率、盈亏比、夏普,但实际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指标,只不过不常被提起——出现机会的概率。如果不出现机会,不下单进场,那胜率根本没意义。如果把资金分成很多份,一旦某个品种持续不出现机会,资金将被浪费。
综合来看,还是要走两条路:
第一,尽量不要多品种分散交易,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常是更好的选择。只做最熟悉的品种,只用最熟悉的招数,才能提高确定性。任何品种都有随机波动的时候,任何招数都有负面的一面。只有高度了解,才能避免随机性和负面因素的干扰。
第二,不要把交易标准制定得太高,不要总是瞄准少数极端的机会。要保证开仓率,让足够多的品种进场。既然要多品种交易,就要追求模糊的正确,而不是多品种都高标准严要求。
关于模糊正确的思考
在风险可控条件下,让胜算向自己略微倾斜,之后不断地简单重复。这是笔者目前对模糊的正确的理解。更好的选择是主动“认怂”,而不是追求精准。
期货市场有很多正确的废话,比如做交易要讲纪律。讲纪律没错,问题是如何实现有纪律?自己情绪激动的时候,可不是一句应该讲纪律,就能让自己立刻平静。没有实际的行动方案,只是有个口号,毫无用处。
笔者过去一直觉得,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这句话也是正确的废话。模糊和精确,事前可以大概有个判断;正确和错误是结果,事前无法预知,而且模糊未必是对的,精确也未必是错的。这句话更像是事后诸葛亮。
后来,笔者才逐渐想明白,模糊的确是可以和正确联系到一起的,而且正确与否也可以在事前知晓。
在风险可控条件下,让胜算向自己略微倾斜,之后不断地简单重复。这是笔者目前对模糊的正确的理解。
本文仅讨论胜算向自己略微倾斜,这里说的胜算,不只是胜率,还包括了盈亏比。以生猪9月合约为例。注意,我们的重点在于讨论模糊的正确,不是讨论生猪。
进入8月之后,生猪9月合约面对的局面是:1、期货大幅升水现货;2、上游有足够的货用于交割;3、临近交割,8月有提高保证金的时间节点。
在这种情况下,多头如果愿意接货,买到的是期货市场的高价货。如果多头只是投机,那么对多头来说,最重要的是短期之内现货价格就能大涨。如果在两三个星期之内,现货价格维持稳定,期现回归就能让多头亏损。如果现货价格下跌,多头亏损会更多。
由于期货升水现货,而且9月合约贴近现货,而不是炒作预期,使得即使现货价格短期内出现大涨,期货涨幅也应该小于现货,从而限制了多头的盈利。综合来看,多头既要看对现货波动的方向,还要看对上涨的时间和波幅,条件越苛刻,多头的赢面越小。
对空头来说,如果期货价格上涨,纯投机的空头会被动,但有现货交割能力的空头,情况会不一样。由于有货交割,发生逼仓的概率极小,实盘空头很难被打出去。而且临近交割,扛浮亏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实盘空头大概率会非常坚定。
显然,从上述简单分析来看,只有满足苛刻的条件,多头才能赚钱,概率对多头很不利。上面讲的都是研究,都是分析,具体到交易,该如何选择?
第一,预判现货价格,如果预测现货价格不会大涨,就考虑做空;预测现货价格还会跌,就会重仓空。
第二,合理风控的条件下,不再做任何分析,直接做空。
第一种选择,其实就是追求单笔交易尽量盈利,追求精细化的分析;第二种选择,则是追求模糊的正确。我们认为,更好的选择是主动“认怂”,而不是追求精准。为什么上述生猪的情形中,没必要预测现货价格,如何风控,如何简单重复,将在本系列的第二篇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