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楽坂雪紀的投研笔记

呐、现在可以和你见面吗?我、等着你哟......

0%

警惕错误逻辑——中粮方法论系列文章学习

中粮研究中心公众号上有挺多深度思考的文章,我尤其喜欢这一类在具体品种之上去尝试构建方法论的文章,认真学习之并在此做学习笔记。

按照原公众号对内容引用及转述的要求在此注明:这篇文章的所有引用全部出处为中粮期货有限公司公众号,作者是中粮研究院化工资深研究员任伟。


典型的错误方法:缺乏逻辑的排他性

在本系列前面,我们讨论了披着基本面外衣的技术分析,我们说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只看现在,之后假设未来和现在一样。实际上,研究要实现有前瞻性,是很难的。但是,即使研究有了前瞻性,研究的内容的确是未来的供给和需求,研究的结论也未必是正确的。

今年夏天恒大出现了问题,中国最大的开发商出现问题,这是有标志性的事件。而且,房地产的数据也在朝不利的方向发展。房地产对螺纹的影响力是众所周知的,房地产不好,可以做空螺纹吗?从逻辑上看,这是合理的,毕竟需求很重要。也的确有很多资金早早就开始做空螺纹,但是后来的结果显而易见了。出现这样的亏损,问题不在于逻辑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在逻辑没有排他性。

逻辑具有排他性是指,在某个阶段中,某个逻辑是唯一对价格有巨大影响力的逻辑,其他逻辑难以影响价格的大方向。

在上面的例子中,需求的逻辑没有问题,但是后续因为双控的因素,供给端也变得很活跃,很重要。根据历史经验,当供需都很重要的时候,价格其实具备一定的随机性。即价格可能跟随供给运行,也可能跟随需求运行,很难提前预判,只能选择跟随。

也就是说,需求预期走弱并不是唯一有效的逻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逻辑合理也没有用。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假设PPI大涨,且会向CPI传导,所以空螺纹,买生猪。显然,上述逻辑和交易并不能很好的对应。即使上述交易没问题,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个逻辑可以盖过螺纹和生猪各自的供求?两个品种的供求决定各自价格,进而也决定了两者的价差,这也很合理。PPI向CPI传导的逻辑并不是唯一合理的逻辑,所以不能成为交易的依据。

换句话说,可以用于交易的逻辑需要具备排他性。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排他性

如何发掘有排他性的逻辑?

第一,制定一个符合常识的标准,这个标准用于筛选最重要的因素。显然,这个标准具备主观性,所以核心因素也会具有主观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去年八月黑龙江出现台风。如果我们的标准是,具备排他性的因素必须满足“意外、潜在的边际变化很大”,那么黑龙江的台风就符合标准。再加上同期的其他因素并没有很意外,则黑龙江台风成为了唯一重要的因素。

第二,保证其他因素按照最常规的标准——没有出现边际大幅变化。通过这两个步骤,即可选出具有排他性的因素或逻辑。如果选出的结果不止一个,则说明后市有很强的随机性,预测的意义就不大了。



逻辑合理≠正确

期货的逻辑演绎路径通常都不只是一条,在多条路径之下,即使你在一条路上极其合理,最后也徒劳无功。考试通常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期货价格通常有多个正确答案。

交易的终极难题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这是期货市场的终极难题。

一笔交易做得对不对,就看最终是否盈利,也就是要用明天的结果来决定今天的交易做得对不对。今天到底对不对,其实在进场的时候是无法判断的。对一段时间内的多笔交易来说,问题会复杂得多。

如果你做期货做了很多年,你应该会听过市场中很多闪亮的流星的故事。即使一个人已经赚了大钱,也并不表示他的交易理念和操作方法是正确的。两三年的时间里,运气完全可以主导业绩好坏。

显然,要实现未战而先胜是极难的,因为当下你很难搞明白什么样的理念和行为是对的,而且是针对未来长期是对的。所以,做交易的人要搞哲学、搞方法论,尽量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事物普遍的发展规律。

自然科学、考试、合理即正确

为什么学霸做交易,貌似没比学渣更有优势,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因为自然科学的学习与考试制度给期货交易带来了巨大的误导。

自然科学经常都是能解释历史就能预测未来,一个理论能解释得了地球绕着太阳转,也就能预测未来地球是不是绕着太阳转。本质原因是自然科学的规律是不变,而期货市场的规律因为参与者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

即使你把期货的历史行情解释得头头是道,很可能也完全没用。因为新一代人的思想不同,新一代机构的操作手法不同,价格波动的规律也会跟着变化。学习数理化越久,越容易让人以为明天是今天的重复,解释历史就能预测未来。

对于考试来说,如何做对一道数学题?从已知条件出发,每一步推算都很合理,那结论肯定是对的。而对期货来说,从基本面已有的数据进行推演,即使你每一步都不是估算,都有实力做到精确的统计和推算,行情也往往打脸。

因为期货的逻辑演绎路劲通常都不只是一条,在多条路径之下,即使你在一条路上极其合理,最后也徒劳无功。考试通常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期货价格通常有多个正确答案。

回测可以回避很多错误

最近国内大宗商品的关注度处于历史最高峰,过去从来没见过有这么多券商首席讨论商品。笔者发现很多报告都力图解释商品为什么能涨这么多,都提到了供给收缩,需求恢复之类的逻辑。

但问题是,类似程度的逻辑在历史比比皆是,这样的逻辑很常见。而去年至今的涨幅确实历史罕见的。常见的逻辑在历史上并没有带来巨大的涨幅,那为什么这次常见逻辑就可以解释大涨?

所以,逻辑合理并不等于正确,要发现合理逻辑的错误,回测是个好办法。某逻辑在历史上出现过多少次,每次行情的方向与波幅如何,行情走势是否畅顺。在历史上有统计规律,特定逻辑可以与特定的行情大概率对应的时候,这样的合理逻辑才有可能是对的。

排他性的价值

排他性是指未来只可能有一条演绎路径,价格跟随其他逻辑,跟随其他指标的概率极低。比如,经济稳定、需求稳定,突发天灾导致产能产量都骤降20%。这种情况下,价格跟随减产逻辑几乎是必然。

当其他变量相对静止,某变量意外快速大幅变动时,就会出现排他性。逻辑路径唯一,合理就等于正确。所以,这种具备排他性的逻辑是交易必须把握住的机会。

然而,这种排他性逻辑非常罕见,毕竟基本面大多数情况下没有那么极端。一个办法是多品种交易,同一套交易模式在多品种上运作。另一个办法是寻找模糊的正确。模糊的正确是个大话题,我们将在下一篇报告中详细讨论。



分析中一些要点的思考

仓单越多,就代表未来有更少的空头会转化为多头,所以仓单多并不代表当前一定会跌,而是说未来多头阵营的后继力量少了,这是一种间接的利空。

仓单在持仓量中的占比可能会被称为虚实比,或者其他名称,但是不论什么名称,其实都是在说仓单/持仓量越大,说明套保套利盘力量大,价格容易下跌。

首先讨论一下仓单为什么总会与利空联系在一起。供求决定现货价格,买卖量和价决定了期货价格。不论什么样的分析,最后落脚点都要落到对买卖量价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大家都有可能在多空之间游走,不会只作为多头或者只担当空头。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主动变换,大家对供求的判断变化,或者出现所谓的一根大阳线改变三观,都会导致空头主动变为多头,反之亦然。

第二,被动变换,其实就是亏损太多,被迫止损。老空头止损的时候,就会变成新的多头。所以,今天的空头就是未来多头的后备军。

一波大的上涨行情,并不是由多头持续主导的,往往都是先由多头发力,之后再由空头止损,空头止损又会带动价格上涨。

而对持有仓单的市场参与者来说,他们交易的方向经常都是固定的,都是由套保方向决定的。所以,他们不会主动由空头变成多头。那他们是否会被动变成多头?也未必。如果仓单持有者资金充足,他们完全能扛住亏损挺到交割,那他们就不会有中途止损,也不会被动的变成多头。

所以,仓单越多,就代表未来有更少的空头会转化为多头,所以仓单多并不代表当前一定会跌,而是说未来多头阵营的后继力量少了,这是一种间接的利空。

根据是否会转化为多头,我们可以对所谓的实盘力量分为四个级别:

第一,持有标准仓单,同时有充足实力可以扛浮亏的资金,显然这是最坚定不移的空头;

第二,持有标准仓单,资金实力不够强的市场参与者,他们虽然钱不够多,但是他们的货能交割,所以他们扛浮亏的意愿也是比较强的,除非特别大的行情,否则也不容易把他们震出去;

第三,持有非标准仓单,但是资金充足;

第四,持有非标仓单,而且资金实力还不足。

显然,所谓的实盘压力并不是一个指标可以代表的,要想用这个指标做交易,必须对指标有进一步的细化分级,才能确实了解实盘压力。

另一方面,仓单在持仓量中的占比也可能会出现物极必反的问题,即当我们看到仓单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实际上是仓单的最高点。所以,我们必须得结合基差以及价格的涨幅。当价格上涨幅度已经很大,期货升水现货又特别多,此时的实盘压力会比较重要。基差与仓单,这很好理解。关键容易忽略的要点是价格趋势的波幅。

在历史上,我们已经见过很多品种出现价格大涨,即使期货高升水,也会很久不回归。趋势总是可以干翻大部分逻辑,然而趋势也有生命周期,趋势波幅越大,就越接近夕阳期。只有在趋势的尾声,基差和仓单才最有效,否则就得承担中途的大笔浮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