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楽坂雪紀的投研笔记

呐、现在可以和你见面吗?我、等着你哟......

0%

交易即叙事——中粮方法论系列文章学习

中粮研究中心公众号上有挺多深度思考的文章,我尤其喜欢这一类在具体品种之上去尝试构建方法论的文章,认真学习之并在此做学习笔记。

按照原公众号对内容引用及转述的要求在此注明:这篇文章的所有引用全部出处为中粮期货有限公司公众号,作者是中粮研究院化工资深研究员任伟。

本文汇集了原作者任伟先生对市场一致性预期的思考。


关于一致预期的思考

当基本面逻辑确实可靠,价格充分大涨或大跌(对大多数品种来说,涨跌幅超过20%,就可以视为充分大涨大跌),基本面派预期一致时,基本面逻辑很可能充分透支了,基本面派此时是最容易犯错的,价格有望反转。

当基本面逻辑确实可靠,价格涨幅不大(对大多数品种来说,涨跌幅低于15%),基本面派预期趋于一致,价格波幅透支基本面的概率不大,基本面派的一致化,反而会促使资金力量集中,亏钱的会是其他门派。

在各种报告和路演中,我们经常都听到有人说,“现在大家都看多”,“市场想法太一致了”。人们也经常讨论一致预期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笔者对于一致预期这个概念,原来还是很认可的,也曾经利用一致预期与盘面的对照来预判方向。

但是,随着后来更深入的思考,越来越意识到一致预期其实是个假设,或者说是个粗糙的概念。只有先深入了解其内在的问题和合理性,才能考虑如何应用。

人们所谓的一致预期,其实只是调研了市场中的一部分人而已。目前的期货市场与过去不同了,规模大了很多。2016年之前,股票市场的资金参与期货还比较少,2016年后,期货市场得到了股票资金的关注。2020年后的商品大涨,更是让整个金融圈都看明白了期货的价值。

市场越来越大,导致各类型的资金都有。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供求,很多人对基本面完全不了解;还有很多人只了解局部的供求,根本不知道这些信息和价格是什么关系;还有很多人做短线,不看基本面。价格是资金投票的结果,这些资金虽然不懂供求,但是他们照样会对价格涨跌造成影响。

对做基本面的人来说,不懂基本面的资金就是干扰;对不看基本面的人来说,基本面交易者就是干扰。大家交流、了解别人的观点,其实都是在和自己的同类交流,对其他类型的资金其实并不了解。

因此,其实大家所谓的一致预期,并不是市场的一致预期,而是自己小圈子的预期。小圈子的预期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同类资金的想法,但是无法反应整个市场的想法。

人们认为的一致预期与价格的关系并不稳定。很多情况下,当逻辑很清晰,大家观点趋于一致的时候,趋势行情就结束了。也有很多情况,大家观点一致的时候,行情还会继续上涨。还有很多情况,市场舆情高涨,方向倾向十分明显,但是行情却迟迟不变化,持续震荡。

一致预期与行情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并不存在稳定的关系。或者说,一致预期只是单独的一个因素,需要结合其他因素才能对行情判断有效。所以,传统的一致预期,不论概念的准确性合理性,还是实用价值,都存在问题。

但是该概念并不是完全没用,只是需要调整。多数情况下,讨论一致预期问题的,都是基本面派,所以以下仅讨论基本面派的一致预期。既然不存在市场的一致预期,只存在这一族人的一致预期,那就可以重点研究基本面逻辑的可靠性,价格对基本面的透支程度,以及基本面派预期的一致程度。

当基本面逻辑确实可靠,价格充分大涨或大跌(对大多数品种来说,涨跌幅超过20%,就可以视为充分大涨大跌),基本面派预期一致时,基本面逻辑很可能充分透支了,基本面派此时是最容易犯错的,价格有望反转。

当基本面逻辑确实可靠,价格涨幅不大(对大多数品种来说,涨跌幅低于15%),基本面派预期趋于一致,价格波幅透支基本面的概率不大,基本面派的一致化,反而会促使资金力量集中,亏钱的会是其他门派。



站在大众对立面最安全

站在市场大众的对立面,其实更加安全。核心在于三点,第一,市场上有比较一致的逻辑。第二,这种逻辑是存在明显漏洞的,或者这种逻辑本来就是可多可空的,逻辑具备很强的主观性。第三,最重要的是,这一逻辑符合人之常情,易于传播。满足这三个条件后,站在市场的对立面,就会比较安全。

橡胶近期的大跌让很多做配置的资金以及相信橡胶产能周期反转的资金很受伤。基本面的逻辑,我们在前期已经反复提及,橡胶的核心问题仍旧在于泰国原料价格居高不下。不论沪胶跌到什么价位,只要泰国原料价格居高不下,橡胶都不能算是低估。

泰国原料价格目前仍旧处于最近五年的高位,相当于上游割胶利润也在近年来的高点。而产能虽然不再大幅扩张,但是也仍旧处于高位。产能过剩叠加上游利润高企,增产的预期顺理成章。虽然目前受到疫情拖累,需求也是大问题。

但是,笔者并不认为需求端是核心因素。毕竟受到疫情影响的品种非常多,但是为什么其他品种在过去一个多月里并没有如橡胶这样走弱?说明决定橡胶行情的,让橡胶与众不同的,并不是需求,而是在供给端。供给端的矛盾没法解决,橡胶就会持续弱势。

其实,除了正常的供求逻辑,还可以换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供求规律并不是总是有效的,毕竟有时候价格会出现非理性,而且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的非理性。另一方面,价格也可以反向影响供求。

长期来看,真正肯定有效的规律只有一条,就是绝大多数人长期来看都会亏钱。所以,站在市场大众的对立面,其实更加安全。

核心在于三点,第一,市场上有比较一致的逻辑。第二,这种逻辑是存在明显漏洞的,或者这种逻辑本来就是可多可空的,逻辑具备很强的主观性。第三,最重要的是,这一逻辑符合人之常情,易于传播。满足这三个条件后,站在市场的对立面,就会比较安全。

历史上这样的案例非常多。2011年-2015年,橡胶从4万跌到了1万。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出现了无数个橡胶成本的说法。很多成本的说法从种植,肥料,树苗,人工等各个方面进行核算,看起来十分科学,但是事实证明,橡胶其实并没有有效的成本一说,只要胶农心理上生活上能扛住的,各种成本线都会被冲破。

所以,如果相信了大家都认可的、貌似科学的成本线计算,其实就是在跟随一致性的精确错误。2016年,交通部发布了治超新规,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利空橡胶的政策。因为单车运力如果减少的话,就会导致轮胎磨损变小,从而替换胎会受到影响。而替换比配套更加庞大,所以这是利空的因素。

这个逻辑看似非常合理,但如果当时站在市场的对立面,相信这个逻辑是利多的,即相信短期内市场会跟随配套增长的逻辑运行,显然会收益良多。

当前最大的群体误判在于两点:产能周期进入拐点与橡胶被低估。产能周期不仅是取决于开割面积,也与单产有很大的关系,而单产又与价格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当橡胶价格一旦出现大涨,单产上升会导致产能上升。所以,当前并未出现产能周期的反转。

另一方面,橡胶现在的确处于历史低价区间,但是低价并不代表低估,当低价抑制供给时,才算低估。上文中提到,泰国割胶利润处于高位,所以并不存在抑制供给,橡胶也并不低估。

综合来看,结合供应增长的预期以及群体性的误判,我们认为橡胶下行仍有空间。熊市不言底,不要轻易判断底的存在。交易还是应该更多的顺应价格趋势以及群体误判,特别是当前二者还处于共振状态。



关于影响因素的思考

其实大家应该分析的不仅仅是基本面,更应该分析用基本面做交易的人,分析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某一族群对什么样的信息和因素最敏感,你就相信什么因素。真相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毕竟市场可以先犯错,之后再走出纠错行情。

笔者作为一名研究员,本职工作是负责基本面研究,本该对于价格由供求决定深信不疑,但是在笔者多年的从业过程中,各种事实、各种证据不断地表明——供求决定价格并没有错,只不过这是对客观世界的大幅简化,就像经济学中假设所有人都有完整的信息并且能做出合理的行为一样。

价格到底是不是完全取决于供求,对此有一些疑问。

  1. 很多人不懂基本面,即使是贸易商等产业客户,也是更了解他们生意范围内的供求,并不一定清楚全国的情况。而这些不懂基本面的资金照样会对价格造成影响,毕竟价格是资金投票的结果。所以,价格不可能总是与基本面完美对应。

  2. 价格可以反向影响供求。价格高了,需求就减弱,这是最常见的影响方式。另外,期货价格会影响现货市场的预期,即价格涨了,所有人在找理由,问消息。只要有个合理的故事,大家就可以找到依托,价格就有可能继续涨。

笔者已经见过了很多次这样的情况——行情启动的初期,期货价格脱离基本面上涨或下跌,之后价格迟迟不回归供求,最后价格趋势没变,供求主动变化迎合价格。

价格从刚开始的非理性背离基本面,变成了价格具备预期性、领先性。随之而来的,是市场舆情的随风飘扬。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可以反向影响供求,意味着价格和供求是互为因果的。互为因果的情况下,又怎么能片面地说,一方是另一方的决定因素。

  1. 任何一种商品都是整个经济中的商品,必然会受到经济中其他资产、其他商品的影响。宏观策略的资金,规模很庞大,他们对商品供求不甚了解,但是他们照样对期货价格有很大影响。这些资金不是不懂基本面,只是不够懂供求,他们认为的商品基本面与商品供求存在差异。

价格由什么因素决定,是个理论上很简单,现实中很复杂的问题。而且,价格还分为现货价和期货价。期货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与现货价不尽相同。

期货价格是期货市场中各族群力量博弈的结果。市场中存在不同的族群,每一个族群内部都有着相似的理念和操作方法。比如,量化为一派、顺势的技术面为一派,平衡表为一派等等。两个人即使互不相识,只要他们理念相近,操作手法相似,则实际上就是同道中人。

长期来看,价格是价格与供求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结果;短期来看,价格其实就看哪一族资金足够坚决,且足以引发其他族群资金的跟随。

比如,2018年清明节,异常天气导致减产。只要基本面派的资金特别相信这一因素,坚决果断地进场,同时其他族群资金没有特别坚定看空,则短期价格就会跟随基本面族群的意志运行,从而体现出了供求决定价格。

后续,市场越来越认可苹果减产的故事,就会有更多的基本面派进场。价格的不断上涨,又会出现“一根大阳线改变三观”的现象,进而导致其他族群的资金也进场做多,价格也随之不断上涨。简言之,上述过程可以概括为:

供求变化 → 基本面族群坚决进场 → 价格上涨 → 且故事生成 → 基本面族群继续进场 → 大阳线改三观 → 其他族群进场 → 价格不断上涨

所以,基本面成为有效的分析方法关键在于三点:第一,某个时间的基本面足以让一部分基本面族群的资金相信这是个机会,而且他们会立即进场,且不轻易平仓。短期内,力量的集中会导致价格跟随他们族群的想法运行。

第二,需要有一个符合生活常识,易于传播的、简单的故事。例如,双控就得降低能耗,钢厂煤矿肯定都受影响,钢价就要涨。这样的故事显然符合人之常情,即使不用列举数据,几分钟甚至几句话也能说清楚逻辑。这样的故事传播能力比新冠病毒还要强。

第三,供求可证实或不可证伪。可证实是指,除了故事成分,供求也的确具备真实的变化,这样才能让基本面派持续地坚定持仓或进入。不可证伪往往都是时机未到、大家暂时都看不清楚时局。此时,正方坚定、反方犹豫,就能出现大行情。

上述讨论主要想告诉大家:其实大家应该分析的不仅仅是基本面,更应该分析用基本面做交易的人,分析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某一族群对什么样的信息和因素最敏感,你就相信什么因素。

真相没有想象得那么重要,毕竟市场可以先犯错,之后再走出纠错行情。理解供求是研究和交易的基石,但是只懂供求不足以做交易,做交易还得懂期货市场的特殊机制,还得懂人性,会逆向思考。



降准引发的思考

即使你做到了这样体系化的思考,也很难躲避某些坑。体系化最大的坑在于缺乏逆向思考,流于常规。由于市场是零和的,常规则意味着犯错。

《穷查理宝典》里提到:“基本的、普世的智慧是什么?”。第一条规则是,如果你们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么你们无法真正地理解任何东西。如果这些事物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你们就无法把它们派上用。

其实,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做不到这点,大部分人都是孤立地看待价格的影响因素。我们先不去讨论芒格想法的好处到底是什么,我们想指出的是,即使你做到了这样体系化的思考,也很难躲避某些坑。体系化最大的坑在于缺乏逆向思考,流于常规。由于市场是零和的,常规则意味着犯错。

以最近刚发生的降准为例。常规的思路是研究降准的规模、政策的意图、降准的影响力以及未来经济和货币政策的走向。对商品而言,大脑很容易立即形成一幅自上而下的图谱,先宏观展望再看商品供求。这似乎很全面的思考了影响商品市场的各个因素,也很专业。实际上,这只是想当然,缺乏逆向思考,很难揭示真相。

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货币政策通常会倾向宽松,这是常识。但是,货币政策到底对商品价格有什么影响,却不是那么简单的。回顾历史,经济的起伏与货币政策的变化发生了太多次。但是,实际上货币政策能对商品市场带来巨大影响的,并没有几次。

2009年3月的四万亿,2010年美国的QE2,2016年1月,以及去年疫情的全球宽松,每次货币政策力度足够强大的时候,商品价格都会听从货币政策的号令。而宏观没有剧烈波动的时候,自上而下的体系往往并没那么管用。

大部分时间,宏观因素都没有看起来那么重要。把宏观研究透,远不如搞清楚商品供求更实际。需要声明的是,笔者并不是主观地想看低宏观,只是客观的,从笔者亲历的十多年行情来看,事实如此。只是个客观表述。

另外,不同的思维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结论。也许有人很擅长宏观,所以他能发现历史上宏观变化与商品价格的高度相关。这就是期货有趣的地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有可能都是对的,也有可能都是错的。

所以,同样是体系化思维的方法,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不要用传统的自上而下思路处理宏观信息,也不要把宏观信息放置于宏观分析体系之中。我们可以把宏观的信息作为孤立的点,不去把这些点与宏观大势作对比,而是与供求大势和盘面作对比。

例如,某个品种未来半年本来就是缺货的,这个时候又出现了降准,我们就可以把降准视为等同于产业利多因素。在容易上涨的时候,出现利多因素,如果盘面真的涨了,说明向上是阻力更小的方向。

这其实就够了,真没必要搞清楚宏观经济到底如何,我们要搞清楚的是未来的价格波动,价格波动之外所有的信息其实都只是个辅助而已,只是为了知道价格的动力和阻力。

趋势行情可以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分类,根据价格与基本面的透支关系,兼顾实用性,趋势行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其一,价格并未有效透支基本面。细分来看,又可以分为价格目前的趋势与基本面背离,以及价格并未充分体现基本面,价格正在跟随基本面一起变化。

其二,价格提前体现了基本面未来的状态,此时说不清楚价格是否已经透支基本面,但是如果基本面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维持利多或利空,则会使得在某个方向上形成一条光滑的坡道,即使价格存在提前透支基本面,价格最终还会跟随基本面做进一步的趋势运动。

第一种情况本质上是价格当前是错误的,未来价格趋势性运动是在纠错;第二种情况是价格本来没有错,但是由于基本面利多利空的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导致价格又走出了第二波上涨或下跌。

有明确的逻辑,所以大家开仓,但是行情波幅一旦变得很大,那么初始逻辑就不重要了。因为你不能说明白价格大涨到底有没有透支基本面。对于空间的判断,要关注的是,向上的阻力是不是很小,或是向下的阻力是不是很大。



商品新变化与应对

市场的两个新变化,从胜率和盈亏比两个角度给交易带来了麻烦。由于情绪因素占比过大,导致供求与宏观分析的有效性降低,预测难度变大,胜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由于胜率降低,价格经常跟随自己体系之外的因素大幅波动,导致左侧交易出现过程中浮亏会比较大。

所以,抓拐点,或者跟随逻辑与盘面趋势共振,成为更好的选择。

但是,由于联动脉冲行情增多,经常会导致你的品种基本面分析得没错,但是你的品种被其他品种带飞了;等你理清思路,意识到体系之外的重要变化时,早已错过了最好的进场时机,之后再做跟随,则会扩大止损,缩小盈利空间,从而影响盈亏比。

最近两三年,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波动的规律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原来表现很好的体系,在这两年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今年又有一些新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至少还能持续几个月。所以,有必要总结这些变化,以及思考交易上该如何应对。总体来说,今年商品市场波动有两大新特点:

第一,市场情绪因素空前重要。过去两年供求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市场经常跟随宏观运行,特别是还受到海外宏观的影响。而今年不只是宏观的问题,市场情绪与宏观双管齐下,使得商品波动异常复杂。

宏观好不好是一个方面,市场信不信又是另一个方面,或者宏观还没有好,市场就开始根据一些传言认为未来会好。

对于供求的预期,往往要有一些证据。比如,利润过高,市场才会预期产量会上升。而今年宏观面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捕风捉影,没有确实的证据,市场就开始大幅波动,从而导致价格不仅会阶段性脱离供求,还会阶段性脱离宏观面。

比如,玉米最近的大涨大跌,除非有某个利多消息先突然出现,之后又突然被证伪,否则基本面很难与最近的价格建立很好的联系。供求与宏观都不会在两周之内先变得特别好,又很快变得特别空。

今年市场对于政策面是否会大力刺激经济,出现了太多的潮起潮落,导致市场情绪因素从未像今年这样重要。悲催的是,没有什么指标能准确度量市场情绪,导致今年预测价格十分困难。

第二,出现了特殊形式的价格联动。商品市场通常有三种运行状态:其一,品种分化,各自遵循自身基本面。其二,商品出现广泛的联动,甚至出现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一起联动,这种情况往往是受到货币政策或宏观经济带动。其三,商品轮动。

2009年、2010年,2016年、2020年,都出现了商品集体联动。集体联动的特点是共振导致行情波幅更大,或者单边行情持续的时间更长。2016年11月、2021年9月-10月,这是典型的轮动行情。

轮动往往意味着单边行情即将终结,轮动之前可能是单边行情,也可能是震荡,轮动之后则往往是转向。今年频繁出现商品联动,突然间商品就会普涨或普跌。但是,联动之下,商品波幅并明显扩大。也就是说,今年出现的都是脉冲型联动,这种格局在历史上不多见。

这两个新变化,从胜率和盈亏比两个角度给交易带来了麻烦。由于情绪因素占比过大,导致供求与宏观分析的有效性降低,预测难度变大,胜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由于胜率降低,价格经常跟随自己体系之外的因素大幅波动,导致左侧交易出现过程中浮亏会比较大。所以,抓拐点,或者跟随逻辑与盘面趋势共振,成为更好的选择。

但是,由于联动脉冲行情增多,经常会导致你的品种基本面分析得没错,但是你的品种被其他品种带飞了;等你理清思路,意识到体系之外的重要变化时,早已错过了最好的进场时机,之后再做跟随,则会扩大止损,缩小盈利空间,从而影响盈亏比。对面今年的新变化,我们可以做一些的改进措施,这将在本系列下一篇报告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