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研究中心公众号上有挺多深度思考的文章,我尤其喜欢这一类在具体品种之上去尝试构建方法论的文章,认真学习之并在此做学习笔记。
按照原公众号对内容引用及转述的要求在此注明:这篇文章的所有引用全部出处为中粮期货有限公司公众号,作者是中粮研究院化工资深研究员任伟。
本文汇集了原作者任伟先生对供需逻辑与盘面逻辑的思考,原文标题为:《跟踪与预测》(1-2)、《顺应市场风向》、《基本面与技术面有多近》、《基本面+程序化趋势策略》。
预测与跟踪、供需与盘面、基本面与技术分析,三组对立统一的概念,讨论的都是同一个主题和投研哲学取向。
跟踪与预测(一)
2023年,出现了新的变化,价格走势与宏观和供求关系不再高度相关,而是更多地跟随市场情绪波动。市场范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还按照旧的模式进行预测并且坚定持有,一旦价格出现持续的反向运行,账户可能会出现很大回撤。
相比之下,跟踪派由于没有执念,未必能赚到大钱,但也容易保命。大行情中不会大亏,跟踪市场趋势还能有肉吃。
预测与跟踪是投研领域中不同的风格,对于走哪条路,早就有人进行了讨论。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自己选择,而是被选择,走哪条路取决于我们拥有的资源、能力和性格。每一条路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市场变幻莫测,任何方法都会有不适应的时期。
本文的目的是讨论如何将预测与跟踪融合,取长补短。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关于预测与跟踪的观点,仅为个人思考,未参考同行报告,可能会有片面的可能。
预测与跟踪具有不同的特点。预测通常基于基本面、技术面和资金面等理由,对未来的趋势和幅度有判断,但当前的市场未必与我们的观点相符。例如,我们预测上涨,但目前价格趋势下跌或横盘,并未显示出强势。需要注意的是,预测并不仅仅依赖基本面,技术面和资金面也能发挥预测的作用。
多数情况下,预测的优势领域在于方向判断,预测往往对市场节奏把握不够清晰。例如,当前市场下跌,我们预测未来会止跌上涨,但具体何时以及以何种形式上涨,往往并不能说清楚。换言之,预测的优势在于对未来的判断,而对当前的判断则相对较弱。
预测是以长期决定短期,对未来的大方向和大格局有判断,进而决定短期操作。如果认为未来会大涨,现在就会开始布局。即使目前价格还在下跌,进场后可能面临亏损,也要进场,因为前途是光明的。所以,长期的判断决定了短期的操作。
跟踪则恰恰相反,更多地基于技术面。当市场已经表现出强势时,我们才会跟随做多,并持续跟踪市场的强弱。一旦市场转弱,我们将平仓甚至反向操作;如果市场仍然保持强势,则会持有多头仓位。
至于持有多久,持有多大空间,跟踪派没有明确的看法,只是根据短期市场的强弱来进行决策。因此,跟踪是以短期带动长期,不断观察短期格局,当短期格局没有问题时,我们持有仓位。如果多个短期格局都没有问题,我们就会持续积累,从而形成长线头寸。跟踪往往不是左侧进场,而是在右侧进场。
事实上,跟踪与预测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融合。预测往往源于基本面,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会对未来的供求做出预判以后,就不看盘、不关注基本面,坐等收钱。我们会根据当前情况判断未来,并不断跟踪基本面数据和各种信息。一旦基本面发生变化,我们会相应调整预测。
换句话说,预测中包含了跟踪的成分,只不过不是跟踪盘面价格,而是对价格背后的逻辑变化的跟踪。
相应地,跟踪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预测。例如,对于做多来说,我们只会在市场转强时进场跟随。但问题是,什么情况下才能称为市场转强呢?是出现转强的领先信号,还是确立趋势向上?趋势又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
在进行跟随时,我们究竟应该跟随哪个时间级别的趋势?显然,可供跟随的路径不止一条。因此,跟随哪一段趋势,怎么跟,每一次选择都是一种预测。
跟踪与预测孰优孰劣?由于近些年期货市场规模急速扩张,能左右价格的力量增加了很多,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多数情况产业定价。这给预测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所以近些年跟踪相比预测更有优势。
例如,在2023年,市场规律发生较大变化,当年6月份商品价格大涨。做商品的人认为这是宏观因素导致的,而研究宏观的人则想知道商品的供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导致价格上涨,因为宏观也解释不了。过去,供求解释不了价格波动的时候,往往都是宏观因素在左右价格。
但在2023年,出现了新的变化,价格走势与宏观和供求关系不再对应,而是更多地跟随市场情绪波动。市场范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还按照旧的模式进行预测并且坚定持有,一旦价格出现持续的反向运行,账户可能会出现很大回撤。
相比之下,跟踪派由于没有执念,未必能赚到大钱,但也容易保命。大行情中不会大亏,跟踪市场趋势还能有肉吃。
然而,我们无需迫使自己选择某一派别,实际上可以思考如何将跟踪与预测两者融合,创造出新的方法。关于跟踪与预测的融合,我们将在本系列的下一篇报告中详细阐述。
跟踪与预测(二)
两种方法的结合,重点在于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
对预测来说,需要解决如何选择进场出场时机,改善盈亏比。当基本面预测错了的时候,不要亏太多的钱;预测对了的时候,又要尽量拿住单子。
对于跟踪来说,需要能识别大机会,在大机会中有更高比例的持仓,从而实现更好的资金管理。同时还要回避震荡时期跟踪系统反复止损的问题。
预测的弊端
第一,胜率在近几年出现明显下降。2021年-2022年,宏观面掌舵商品的时间更多,供求与价格的相关性下降。2023年,宏观预期、市场情绪对价格有了更大的影响,商品定价的方式更加的复杂。新的影响因素大量增加,导致按照任何一种方法去做基本面预测,胜率都会出现下降。
第二,基本面预测行情存在天然的问题。用基本面预测的前提是基本面比价格要走的快,基本面先出现利多,价格再涨才能盈利。一旦价格先涨,基本面还维持利空状态,根据基本面做空会亏钱。然而,很难提前判断这一次是价格领先还是基本面领先,这就决定了基本面预测在一些时期必然会出错。
第三,盈亏比不好控制。如果基本面是利多的,但是价格下跌,基本面交易者往往会继续做多,因为价格变得更加有优势。但是,如果价格跌了10%之后,基本面才由利多转为利空,也就是发现自己错误的时候,已经亏了很多。基本面指标的更新频率不及价格,基本面的反应速度也会落后于价格。
另一方面,如果看多基本面,价格涨了20%,基本面不支持价格继续大涨,往往会提前平仓。然而,价格上涨的尾声经常充斥着情绪,而且除了基本面资金,还有量化等各路资金存在,导致价格上涨的幅度经常超出基本面所谓的理性范围。也就是说,基本面看错的时候,无法有效限制亏损,看对的时候也容易平早了,盈亏比不好控制。
跟踪的弊端
第一,跟踪重视现在,看不清楚未来,所以每笔交易都等同视之。一旦出现大机会,跟踪体系也不会加大仓位,的确是一种浪费。
第二,跟踪体系对于价格波动的节奏非常敏感。同样的大涨,是连续涨10根阳线,还是以多个小平台逐渐提高的形式上涨,对于基本面交易来说差别不大,对跟踪体系来说,差别巨大。在上升趋势中,阶段性回调较大时,跟踪体系会基于目前多空双方力量变化判断整体趋势发生了的改变,而基本面预测派则会因为看到了未来的空间,还忽略短期的回调。
可见,不论跟踪还是预测,都存在天然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用基本面预测叠加程序化趋势跟踪体系的模式,综合应用跟踪与预测两种思路。
预测与跟踪结合
粗略地说,预测与跟踪的结合就是要以基本面判断方向,以程序化交易作为开平仓的时机选择工具。如果某品种将出现大涨,则用程序化跟踪系统负责进场。
进场之后,如果发现判断错误,价格没上涨反而下跌,则初始持仓会止损。但是后续展开的下降趋势,不再进行开仓。也就是看错了,只亏小钱。
进场之后如果判断正确,价格出现上涨,则根据基本面和盘面趋势双重跟踪。当基本面预判未来空间较大,且当前盈利足以实现保本,则调整程序化策略的时间级别。例如,从小时图趋势跟踪改为日线趋势跟踪。或者,直接替换原有的程序化策略,选择更加迟钝的策略。
如果基本面继续看多。但是在上涨过程中回调过大,趋势策略提示平仓,则暂时平仓,但是不反手做空。等待程序化策略发出二次进场的信号,再进行二次进场。如果基本面继续看多,但是根据基本面预判的价格涨幅小于当前价格的涨幅,则将程序化策略降低时间级别,或者换成更加敏感的策略。如果基本面由多转空,但是盘面趋势仍旧向上,则平掉一半仓位,剩下的仓位等待程序化策略发出做空信号,一次性平仓。发出二次进场的信号后,不再进场。
两种方法的结合,重点在于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对预测来说,需要解决如何选择进场出场时机,改善盈亏比。当基本面预测错了的时候,不要亏太多的钱;预测对了的时候,又要尽量拿住单子。对于跟踪来说,需要能识别大机会,在大机会中有更高比例的持仓,从而实现更好的资金管理。同时还要回避震荡时期跟踪系统反复止损的问题。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两者的结合方法,本系列下一篇将具体介绍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的处理。
顺应市场风向
为了应对新资金、新方法、新思维不断地涌入期货市场,为了在愈发多变的市场中生存,既要深刻理解中长期的基本面,又要学会判断短期内基本面何时会失效。显然,在市场中生存愈发艰难。
供求决定价格,总体而言是正确的,但是并不代表每天的行情都能和价格对应上。这几年很多做基本面的高手,业绩不太稳定,短期的巨大浮亏时有听闻。为什么高手也会不灵?因为期货市场壮大了,全市场的资金都已经过万亿了。有更多类型的投资者进入了市场,本来做股票的、做债券的投资者,90后、00后,这些“新人”的思维方式与传统做商品的人不同。
他们对供求也没那么多了解,他们经常从其他角度看问题,从而会让价格偏离供求。他们的行为对不对,不做讨论,关键的问题是他们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他们可以使得价格在短期内越来越频繁地与基本面脱钩。
既然基本面会与价格在短期内脱钩,那什么时候看基本面,什么时候不看基本面?我们在此给出两个简单标准:价格透支与舆情透支。
以橡胶为例说明这个问题。从橡胶的基本面来看,供给方面,泰国天气问题不大,原料价格又高企,将会有效刺激胶农提升产量。需求方面,7月1日之后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直接导致了上半年重卡销量超过100万辆,也导致了上半年透支了下半年的销量。未来需求走弱越发确定。基本面显然是利空的,但是我们看到橡胶最近并没有继续下跌。若不是上周原油的单日大跌,橡胶有可能会继续反弹。
显然,价格与基本面有偏离,这是因为出现了价格透支与舆情透支,导致基本面不论好坏,已经失效。
从价格来看,9月合约从2月高点至今,已经下跌了27%。根据历史统计的结果,27%的跌幅中等偏大。价格是否完全透支了基本面,这是无法量化的问题。但是,基于历史行情统计,可以判断价格已经较大程度透支了基本面。基本面就像是已经被消费掉大部分的账户余额,这就是价格透支。
从舆情来看,一些重要的橡胶产业会议,偏空的声音已经占据了主导。价格在高位时,空头不占多数;大跌之后,市场声音变得一致。金融市场最本质的特点是,绝不让大多数人赚钱。舆情一致且与前期趋势方向相同,这就是舆情透支。
基本面被透支之后,不看基本面,那该看什么?看市场风向。市场风向并不是某种逻辑,而是市场对信息的反应。
比如,最近出现的降准和原油单日大跌,就可以作为压力测试的窗口期,探测出市场风向。降准之后,商品普涨,这说明市场风向利多;上周原油单日暴跌,棉花低开之后逐步走高,而橡胶低开之后,反弹有限,这说明棉花的市场风向仍旧利多,而橡胶的风向与降准时不一致,更倾向于震荡。
市场风向并不需要什么理由,而是感受市场阻力最小方向的结果。
为了应对期货市场的不断扩大,为了在愈发多变的市场中生存,既要深刻理解中长期的基本面,又要学会如何判断基本面无效,如何跟随市场风向。显然,在市场中生存愈发艰难。
基本面与技术面有多近
传统思维中二者的割裂
把二者割裂的确存在依据。基本面探寻价格涨跌背后的原因,技术面更倾向于统计。技术分析在历史价格波动中找到价格运动的模式,之后在未来应用模式,就价格模式谈价格。是否探寻价格波动背后的原因,把基本面与技术面分割开来。
割裂的问题在于让片面变得更片面。与地球绕着太阳转不同,市场波动的规律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每个人的方法都必然有缺陷。
坚持只看基本面,就像一个小伙子给女朋友送礼物,觉得女友爷爷奶奶年过八十,那么肯定喜欢保健品,送礼就送脑白金。把自己认为合理的事情当成了事实,却不去观察女友是否真的认可保健品。
坚持只看技术面,相当于你发现小王过去三年每天中午12点吃饭,于是你认为小王是一种12点吃饭的生物。结果小王换了工作,中午11点食堂开饭,依靠以前总结的铁律,立刻就能赔死。
如果坚持只看一面,那么只看基本面做交易赔钱的概率更大。总体上看,基本面分析的确定性大于技术面,是更好的方法。悲催的是,基本面分析同时也是更难的方法。不能从交易的角度看待基本面,反而还不如相信技术面的顺势而为。虽然机械的顺势而为其实也是碰运气,不算是交易方法。
将两者割裂开来,认为自己属于某一派,这种行为是错误,我们应该深入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如何取长补短。笔者将写几篇文章,探讨基本面与技术面之间的亲密关系。
基本面决定了技术面
市场并不是乌合之众,市场聪明的程度远超大多数人。供求决定了价格的变动,价格的变动形成了技术图表,所以本质上说,技术面是基本面雕刻出来的历史轨迹。这里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所说的基本面到底是什么?
当前处于供应淡季,需求旺季,但是库存却出现了持续一个月的累库;
在春节前,市场普遍预期春节后钢材市场将会出现旺季不旺,但是节后的需求超预期;
全年产能将大幅增长,但是近期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物流受阻,价格大涨。
以上所说的基本面状态,哪一条才是决定技术面的基本面呢?
基本面决定技术面这一理念的实用价值又在哪里呢?基本面决定技术面的使用范围,以及不要看主连,要看合约走势图等等细节的操作。这部分内容将在本系列第二篇展开,此处只是为了指明二者的关系。
技术面反映真正的基本面
我们认为的基本面,未必是真实的基本面。但是,技术面反映出来的基本面,一定是市场当前真实的想法。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面纠正基本面的方式并不是你看多,价格跌了,就说明你看错了,你该转向。这显然太过简单化。毕竟价格跌了,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跌了说明基本面不好,所以你看多的观点是错的;其二,你看多,现在价格跌了,出现更好的买入价格,你可以进场了。
价格语言中还包含了节奏、时机等等多方面,技术面是一种复杂的语言。
常规反映方式
盘面反应的强弱差异能持续多久,不是技术面决定的,要看基本面会不会出现强弱关系逆转。
若强弱关系不变,且上涨过程中未能及时进场,则要研究为什么会上涨。这波大涨,你想先知先觉,早早理清逻辑,在行情初期进场,是比较困难的。
另一方面,等你明白了逻辑,又面临着逻辑是否已经被价格完全透支的问题。
所以,不如换个角度,做逻辑的证伪,或者逻辑消失。如果逻辑被证伪,盘面自然会下跌,空上涨阶段的弱势品种盈利更大。如果逻辑没被证伪,只是上涨动力消失了,此时偏弱的品种也容易下跌。
因为偏弱的品种之所以弱,是因为自身供求存在问题,只是被外部因素硬拉着上涨。涨上来之后,往往又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比如上游利润随之增长,供给会变得更大,使得本来偏弱的基本面变得更差。
此时,若偏弱的品种与强势品种不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相关性没有很高;或者相关性并不稳定,只是之前上涨阶段相关性较高,做空这样的弱势品种,盈利概率更大。因为低相关性的弱势品种,基本面受到强势品种的影响较小,价格的反身性却更强烈。
技术分析有时候对形势的认定是唯一的,有时候并不存在唯一答案。更重要的是,越是经典形态,越容易是个陷阱。
如果一个形态持续时间很长,上下波幅很大,表明市场在充足的时间里完成了态度的转化,市场不再看空。但是如果基本面并不支持上涨,但是盘面却出现转势形态,表明未来将出现大众目前不了解的新因素。
如果基本面处于异常状态,有明确的大矛盾,可以得出做空的策略,则不能根据技术面的头肩底进场。但是,如果基本面并没有大矛盾,只是不存在导致价格大涨的理由,则不能用基本面否定技术面。
用技术面可以做常规的反映,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技术面猜想基本面逻辑的大概情况。本文仅讨论常规反映方式,其他内容将在本系列之后的文章里介绍。
基本面+程序化趋势策略
从基本面预测的角度看,叠加程序化趋势策略可以有效减小回撤,并提高大行情中的收益。基本面交易有几个常见的问题:左侧进场回撤大;右侧进场过晚,进场价格不够好;盈利时拿不住单子,一旦出现亏损就是大亏。
通过基本面叠加程序化趋势策略,可以使得趋势不利的时候不进场,趋势有利的时候比较及时地进场。赚了钱的时候,只要趋势还没变,就会一直有持仓。即使价格波幅超过了目标价位,也可能继续持有,从而抓住大行情。
传统的左侧交易与右侧交易,都存在一些问题。对左侧交易来说,问题非常明显,一旦自己看错,亏损会非常大。即使最终证明没有看错,过程中也可能承受很大的浮亏。好处也很明显,即不用担心价格透支了自己的逻辑,另外也有利于大资金的进场。但是,最近几年期货市场资金急剧扩张,商品定价逻辑经常超出供求,甚至超出宏观的范畴,左侧交易的风险越来越大。
右侧交易的优缺点也很明显。右侧交易通常不会承担很大的浮亏,不用经历漫长的等待。由于趋势已经形成,所以趋势一旦转向,可以非常明确地告诉交易者,自己的方向判断错误。而且,右侧交易发现自己错误的时候,通常亏损幅度不及左侧交易。右侧交易的问题也很明显,现在趋势向上不等于未来趋势也会向上,自己的逻辑是不是已经被价格完全透支了,这是很难说清楚的。
我们认为,更好的选择是基本面+程序化趋势策略,即用基本面判断方向,用程序化趋势策略选择交易时机。
例如,如果看多沪铜,就启用程序化趋势策略。策略提示做多,则进场做多;策略提示做空,则平多单,不开空单。如果铜持续上涨,超出了基本面能看到的目标价位,不主动平仓;趋势策略提示趋势转向,需要平多单的时候才平仓。如果看空沪铜,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对铜的方向判断不清,则不启动程序化策略,也不会开仓。
从基本面预测的角度看,叠加程序化趋势策略可以有效减小回撤,并提高大行情中的收益。基本面交易有几个常见的问题:左侧进场回撤大;右侧进场过晚,进场价格不够好;盈利时拿不住单子,一旦出现亏损就是大亏。
通过基本面叠加程序化趋势策略,可以使得趋势不利的时候不进场,趋势有利的时候比较及时地进场。赚了钱的时候,只要趋势还没变,就会一直有持仓。即使价格波幅超过了目标价位,也可能继续持有,从而抓住大行情。
只要基本面预测对了单边行情,并不需要自行开发程序化趋势策略,完全可以用公开的程序化策略。比如,今年的铜、黄金、锰硅的单边行情中,不用复杂的趋势策略,即使用最简单的双均线交叉都能赚很多钱。
当然会有人质疑,这些突破之类的策略,容纳的资金有限。但是,只要基本面可以看对大方向,可以用多种公开的趋势策略,每个策略可以分别应用于不同的时间周期,每个时间周期再用几套参数。相当于把钱分成了很多份进场,又分成了很多份平仓,这样完全可以容纳非常大的资金。
从程序化趋势策略的角度看,所有趋势策略在单边大行情中表现其实都不错。单边行情中,不同的趋势策略的收益差异,远小于任何一种策略在单边与震荡之间的收益差异。
核心的问题在于,震荡行情中趋势策略总会大亏。程序化策略与基本面预测结合,相当于增加了过滤机制,基本面预测帮程序化策略找到单边行情。
对基本面交易来看,增加了程序化趋势策略,大概率会改进收益状态。但是对于程序化趋势策略来说,如果本来不关注基本面,现在用基本面做了过滤,则未必会有好效果。
一方面,基本面分析如果看错了行情,那程序化策略就会踏空。程序化策略本来很擅长在单边行情中赚钱,但是由于基本面看错了方向,结果导致程序化策略没法开仓,错失收益。
另一方面,即使基本面看对了,但是单边行情以多个横盘逐步抬高的方式展开,那么程序化趋势策略大概率也会亏钱。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系列第二篇报告中,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解读基本面+程序化趋势策略的几个细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