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研究中心公众号上有挺多深度思考的文章,我尤其喜欢这一类在具体品种之上去尝试构建方法论的文章,认真学习之并在此做学习笔记。
按照原公众号对内容引用及转述的要求在此注明:这篇文章的所有引用全部出处为中粮期货有限公司公众号,作者是中粮研究院化工资深研究员任伟。
本文汇集了原作者任伟先生对复盘的思考,原文标题为:《复盘的思考》(1 ~ 3)、《归因的误区》。
复盘与归因的误区:
- 解释行情而不是为了找规律
- 追求完美地解释历史
- 不做归因
- 归因谬误,时间相近、方向一致就当做是因
复盘的要点:重在实用,短期在归因,长期在规律
- 研究型复盘:积累大量历史案例
- 交易型复盘:指导未来的交易
作为trader来讲,要多去复盘,寻找每个阶段最合理的归因,但更重要的目的是指导未来的交易。
复盘的误区:解释行情而不是为了找规律
常规的复盘,往往都是在K线图上,为每一阶段的行情都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貌似这种方法可以合理地解释历史,就算是完成了复盘。但是,深究下来,会发现这种复盘好看不好用。
首先,需要关注一个问题,什么是合理的解释?其实通常而言是三个标准。
第一,时间相近。大行情出现的时期,出现了能解释大行情的因素。每当行情来临,人们必然本能地问一句,为什么会涨会跌?于是乎,时间上与大行情最为接近的因素,往往都被市场舆情公认为行情涨跌的主因。
第二,相关变量的变化幅度要大。变量越大,越被认为是重要因素。如果大变量出现的时间与大行情接近,那市场舆情就更会相信这一因素是涨跌的合理解释。
第三,小圈子市场舆情达成一致。其实涨了就是涨了,你只能看到结果,原因到底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基本面的人认为他们找到了主因,但是量化的人根本不看基本面,而量化的人和基本面的人都对行情有影响。所以,人们认为的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合理逻辑,其实都是自己的小圈子达成了一致。客观的说,传统复盘中历史上各阶段的逻辑,其实都是很主观的。
这样的复盘虽然能很好的解释历史行情,但是其实用性,值得质疑。复盘真正的目的是要从历史上找到规律,而且这种规律不仅要在历史上有效,在未来更要有效。这样才能应用规律在未来赚钱,复盘也就有了实际的意义。
在传统的解释型复盘中,比如当年出现了减产,同时价格大涨。减产似乎能很好地解释价格大涨,但是在实用中,还存在一堆问题。当年是否还有其他利多因素,减产是否是唯一的重要的利多因素?当年之外,历史上一旦出现了减产,有多大概率会出现价格上涨?也就是某一年得出的解释,是否在其他年份也是有效的?……
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只是一些定性的问题,还没涉及到定量。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只是为历史找了个解释,首先是没有找到真正的涨跌逻辑,其实也很难推广成规律,投入实战。
复盘的误区:追求完美地解释历史
这里面其实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 第一,站在一波大行情的起点上,当时的基本面往往都是混沌的,甚至基本面与大行情的方向是相反。对做交易来说,最好的时机当然是在行情起点上。然而,在行情起点上,大家公认的逻辑,时常都和大行情背道而驰。
所以,我们站在现在看历史,从现在来发掘出来的历史行情的逻辑,往往都是一波大行情中后期才浮出水面的逻辑。这个逻辑的交易价值不高,甚至会导致人们重仓追逐最后一个铜板。既然能与大行情起点对应上的基本面,都是混沌的、分歧的,那我们就不该追求完美的解释历史。
- 第二,站在现在看历史,历史只有一种发展轨迹。然而,站在历史看未来,可能的发展轨迹并不止一条。经常会出现多条合理的历史发展路径,而且历史发展也未必都走合理路径,毕竟行情也会经常非理性。
所以,站在现在看历史,找出了完美的解释,忽略其他未然历史,这只是主观上的极大简化。这种复盘也是缺乏实用性的。毕竟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着未来不确定的多条路径,而复盘却告诉我们的,是历史只有一条路,此时复盘对未来交易的指导性,将会大打折扣。
归因的误区:不做归因
正确的归因意义重大。
第一,了解现在市场交易的主题,才能修正自己的观点,避免陷于自我欣赏;
第二,评估现在市场交易的逻辑,可以了解到该逻辑是否正确,以及该逻辑能带来的价格波动空间有多大;
第三,归因主要任务是复盘历史,从历史中找到规律,应用于未来。
笔者见过很多做基本面的研究员和交易员,他们往往对基本面有深入的理解,但是用在看盘的时间其实并不多。这样的投研人员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会本能地不做归因。
当他们发现基本面有一个大矛盾,就会直接得出结论,很容易忽视当前市场正在交易什么。似乎只要有一个大矛盾在手,其他因素都可以被冲淡。
可能很多人看到此处,都会觉得“谁会不考虑市场正在交易什么?”实际上,大家想想自己,是不是会出现这种情况——发现了大矛盾之后,越想越觉得正确。如果自己看多,现在价格上涨,那叫市场验证了自己的观点;如果价格下跌,那叫做市场跌出了机会。
不论价格涨跌,都对自己的矛盾有利。之后越来越觉得,不做就是浪费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自己思考的重点全在自己的逻辑,却很少关注市场的想法。显然,不做归因,问题巨大。
例如,当前的螺纹钢。上海未来解封之后,钢材需求会得到恢复,这是共识。如果你认为需求复苏这个因素很重要,似乎是能做多的。但是,看看四月之前的行情,想法就不一样了。在四月之前,螺纹钢的供求并没有多么好,但是价格照样在往上涨。上涨是否已经体现了对稳增长的预期?
另一方面,在上海疫情升级的时候,其实大家已经知道了,迟早会有解封的那一天,而且不可能拖个一年半载。那么既然疫情未来的变化已经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为什么解封还会是大利好呢?为什么这个因素的影响力不会被历史的行情透支呢?所以,得出结论之前,应该先去复盘一下四月之前的上涨,做好归因,才能明白自己手中的逻辑到底分量如何。已经被市场交易过的逻辑,就像花完的钱一样。
归因的误区:时间相近、方向一致就当做是因
上海疫情升级的时候,橡胶还在下跌。笔者观察到一些报告将疫情升级作为橡胶下跌的主因。但问题是,橡胶下跌的开始是在一月份,下跌的时间明显早于上海疫情的升级。为什么这么明显的不同步,还会有人把疫情作为下跌主因呢?因为人的本能是尽快得出结论。
如果当前出现了易于理解+时间相近+因素的利多利空与价格涨跌方向一致的因素时,人类会本能地认为这就是决定行情的主因。例如,如果玻璃大跌+其他工业品没怎么跌+玻璃产业面没有大的变化和特殊消息+宏观面出现了利空因素,一定会有很多玻璃的报告说宏观面导致了玻璃下跌。
实际上,消息出现和价格下跌完全有可能是两件事,毫不相关,只不过正好时间出现在了一起。所以,因素和价格有因果关系,必须有相关的验证,否则只是一个假设。
决定行情的核心因素,未必发生在当前。很多大涨大跌其实都是过去基本面长期酝酿的结果,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那些过去已经发生、众所周知、大家又没有很重视的重要变化。
走出这个误区,其实也很主观。并没有很标准的方法告诉众人,什么样的归因肯定是对的。归因本身就是很主观的,只不过研究和交易的评价标准不一样,研究更多关注胜率,而交易是胜率、盈亏比、回撤幅度的综合平衡。
所以,为了做交易而归因,并不是要找到市场的真相,而是有一套固定的归因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去归因,而不是跟随时间相近的因素。
复盘的要点:重在实用,短期在归因,长期在规律
根据一段值得关注的大行情提炼逻辑,找出历史上有相似逻辑的行情,统计这些行情涨跌的概率。如果发现该逻辑与涨跌有比较稳定的关系,就对该逻辑做进一步的常识验证和抽象,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做更多的回测,最后就是实战应用。
复盘重在实用,只要对实战有用,什么方法都行,所以并不存在谁的水平高谁的水平低。笔者介绍的,仅仅是笔者自己觉得正确的方法,客观上未必正确。所以,本文并不是要介绍什么高级的复盘方法,只是希望对读者有一点儿启发。
复盘的目标有两个:从短期来看,复盘其实就是归因;长期来看,复盘是为了在历史中找到规律,之后在未来应用这些规律。
比如,如果把去年橡胶每一段行情涨跌的理由都搞明白了,其实也没啥用,毕竟也不能穿越回历史去赚钱。如果我们发现去年三月份的橡胶,产能还是很高,上游利润也很好,之后橡胶价格下跌。我们再将具备相似基本面的历史行情都找出来——发现过去十年,很多次高产能叠加上游高利润的阶段,都出现了大跌。
进一步,我们再结合其他因素,完善逻辑,并做进一步的提炼,将逻辑提炼成:产能高位+上游高利润+需求没有大增=价格下跌。显然,这一公式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在多品种上都有通用性。
我们这样做复盘,找到的规律,一方面符合常识,另一方面也能得到历史统计的支持。这样的规律就可以在未来应用,未来发现符合条件的行情,就可以考虑空头思路。
全流程:根据一段值得关注的大行情提炼逻辑,找出历史上有相似逻辑的行情,统计这些行情涨跌的概率。如果发现该逻辑与涨跌有比较稳定的关系,就对该逻辑做进一步的常识验证和抽象,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做更多的回测,最后就是实战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要有足够多的样本,才能谈得上规律。比如,历史上有三段大行情都是在高库存的情况下出现了大跌。完全有可能三段行情中,每次都有其他核心因素导致价格下跌,三段行情的共性因素未必就是三段行情的核心因素。
然而,20段行情的共性因素不是核心因素,或者说不是重要因素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就像在《唐人街探案2》之中所说,一个人在连环杀人案的两个案发现场都出现了,这个人有问题的概率就很大。
当然,寻求多样本也会触及基本面分析的一个痛点,即很多品种历史行情有限,或者历史行情缺乏相应的基本面数据,从而导致相似的基本面可能很有限。所以,在复盘找规律的过程中,最好以板块的形式开展,既兼顾了品种的相似性,又扩大了样本。
复盘如果陷入到短期的归因,可能产生偏执性认知。很多基本面研究和交易的人都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即沉迷于自己的逻辑之中,越琢磨越相信自己。当自己的想法和市场走势不一样的时候,总觉得是市场错了。
实际上,认真地归因,好好理解市场正在交易什么,比搞明白的自己的逻辑更重要。关于归因的问题,已经在其他报告中做了阐述,此处不再展开。该系列下一篇将介绍复盘中用技术面反推基本面的应用。
研究型复盘:积累大量历史案例
研究与交易两种视角之下的复盘,不只是结论不同,过程都不相同。交易型复盘与交易的相关性更加紧密,研究型复盘自然是与研究关系紧密。所以做复盘工作之前,要首先要问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需要积累大量的历史案例,那就选择研究型复盘;如果希望从历史上得到一些东西能用于未来的交易,那就用交易型复盘的模式。
复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下复盘,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研究与交易两种视角之下的复盘,不只是结论不同,过程都不相同。开始复盘工作之前,首先应该问自己,到底要做哪一类复盘。如果这个问题没搞清楚,后面的工作很可能事倍功半。
研究型复盘侧重于对历史行情做归因。研究型复盘与研究工作一脉相承,研究是站在现在看未来,根据基本面判预判未来的走势;研究型复盘则是站在现在看历史,找到历史行情的核心因素,并与自己当时的逻辑和结论做对照。自己结论对了没有?是不是出现结论对了,但是逻辑错了?如果有错,错在哪里?哪些因素自己看漏了,看错了,为什么会看错。
通过这样的复盘过程,一方面,为历史行情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成为了可参考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过程反思自己的逻辑,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研究型复盘往往暗含了一个大前提,就是历史是确定的,即影响因素与价格涨跌存在确定的关系,或者存在大概率的关系。试想,如果历史行情经常都是偶然的,历史重演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为历史行情找到唯一合理的解释,就变得不可能了。
这个暗含的假设,显然过于苛刻,现实中根本达不到。现实一定是少数时候,行情具备确定性,大多数时候行情有很大的随机性。为什么螺纹的预测难度一定会超过很多新上市的品种?因为螺纹钢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当变量很多,常量很少的时候,就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研究型复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的。
当然,这个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的想法,未必正确,仅供参考。笔者认为,传统的研究型复盘应该做一些改进。有价值的复盘不是为历史上每一段行情都找到合理的解释,而是应该先把历史行情分为两类:
第一,偶然行情,研究员需要说明为什么这些行情是偶然的,当时还有哪些潜在的发展路径;
第二,确定行情,这些行情不论是涨,还是跌,历史重演仍旧是同样的发展轨迹。
分好类之后,再做复盘。对于偶然行情,应该考虑如何识别偶然行情,并在未来躲开这些行情;对于确定行情,应该考虑未来尽量抓住这些行情。
交易型复盘:指导未来的交易
交易型复盘则完全不同,交易型复盘不需要对所有的历史行情都找到合理的解释。而且,交易的思维方式本身就与研究不同。交易要接纳不确定性,所以才会有胜率思维、盈亏比思维。既然大部分事情都是不确定的,那么历史行情也未必会有确定的解释。
所以,历史行情涨跌的真相,对交易来说并不重要。对交易来说,重要的是自己的体系到底能不能赚钱?所以,交易型复盘大致就是两件事:
第一,发现规律,打造自己的体系;
第二,在历史上验证自己的体系。
交易型复盘始终围绕着赚钱展开,而且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人不需要知道所有事,只需要知道与自己体系相关的事情。发现规律通常有两种方法:
第一,从某一段行情中发现某一现象,猜想可能是个规律。比如在八月临近交割的时候,发现某个品种期货仍旧大幅升水现货,之后期货价格大跌。进而猜想,临近交割+期货大幅升水+可交割货源充足=期货短期内立即大跌。有了这一猜想后,就要把这个品种历史上所有相似行情找出来做验证。
另一种方法是自己没有什么灵感,而是要主动到历史上去找规律。找规律的前提是做好分类工作。从某一角度,把某一类样本全都找出来,从这些样本中找共性。
交易型复盘得到初步规律之后,就要在历史上验证,这是个非常繁琐的工作。需要把历史上所有与自己猜想相似的行情全部都找出来,再去统计自己想法的胜率、盈亏比等等细节问题。重点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的猜想在各种市场环境下,表现差异有多大,从而找到猜想的缺陷。任何想法、任何规律都一定有缺陷。
相对来说,交易型复盘与交易的相关性更加紧密,研究型复盘自然是与研究关系紧密。所以做复盘工作之前,要首先要问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需要积累大量的历史案例,那就选择研究型复盘;如果希望从历史上得到一些东西能用于未来的交易,那就用交易型复盘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