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的复盘可能要回溯到去年一季度。24年1月份,在平衡表大宽松的交易下,豆粕价格从23年11月份的相对高点下跌到3000附近形成一个价格平台。按当时市场一致性评估的CBOT大豆底部大约在1150,对应到豆粕3000是一个相对低估且合理的抄底价格。
资金一边抄底一边开始打入天气升水,叙事依然从天气展开,最后在五一假期期间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如期遭遇洪涝并造成150-300万吨减产(记忆中的数字,也可能早期评估是500万吨,后来逐步下调到150万吨?),南里奥格兰德州减产的事实在五一回来第一天吸引来投机资金涌入,随后在第一天最高价形成后博弈减产的具体量级,价格表现高位震荡,并未屡创新高。
24年5月下旬,随着洪涝影响量级的逐级下调,豆粕完全计价了天气叙事,并开始挤出天气升水。叙事重新切换回平衡表大宽松,尽管多头资金尝试押注北美天气,但被一场飓风直接浇灭。之后就是大宽松叙事下试探大豆成本的过程。

8月底pf田间调查给出54.9蒲的单产预期,与此同时美豆也交易出了955美分的价格底部,该价格附近的区间可作为未来大宽松格局下较长一段时间的CBOT美豆底部支撑。
10月的usda报告对巴西给出了1.69亿吨的假设,阿根廷给出了5100万吨,这意味着平衡表上高达33.43%的库销比,随后的conab和stonex等机构的调查报告也佐证了这份平衡表,豆粕继续向下交易并形成了一个极低价格。
随后才是我们这轮反弹的叙事。
在巨高的全球库销比指引下,豆粕指数摸到2600,但12月一开始阿根廷就几乎无太多降水,巴西rio grande do sul的降水也很少,伴随而来的还有两件事:
- 南美东南海域温差距平偏高带来水汽输送通道北移,造成巴西南部及阿根廷降水偏少,典型的强SACZ现象
- 太平洋赤道中东部nino 3.4海域温差贴近临界值,而SOI气压指数显示已经进入拉尼娜,对应东南亚橡胶主产区12月初的洪涝事件,典型的拉尼娜现象
价格已经打到极低位,此时天气有了想象空间,天气升水开始提前打入,尽管南美南部的关键生长期还没到。
1月13日usda报告大幅下调了单产和期末库存,使得美豆的宽松预期得到大幅修正,全球大豆库销比回落到30.61%,对应CBOT美豆区间上移。

usda报告过后市场开始讨论2-3月进口买船到港不足,大豆供需错配叙事开启,对应03合约拉涨到3500+,现货一天上调200。
春节期间us对mxo和ca加关税,关税终于从12月的讨论落地到交易,投机资金试图计价,直到周一上午出来消息表明正在评估反制手段,周二正式落地,关税叙事终结。
这轮扛着大宽松格局反弹的叙事,大体上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 trump胜选,市场开始有大豆关税反制的讨论,但豆粕尚未计价,关税反制逻辑加入“可能未来会被拿出来炒作的潜在叙事”中
- 南美南部天气展望降水欠缺迹象显现,叠加拉尼娜的前瞻指标和南美强sacz的前瞻指标显现,在一个低价位上,空头止盈,天气开始升水计入
- 大宽松格局下,天气叙事总是反复的,对应盘面来起来后空头的再次入场打压价格
- 1月13日usda报告助力,宽松预期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
- 03合约进一步炒作进口到港不足,春节后小范围关税炒作
- 关税落地,南美天气合理,3月底开始巴西大豆大量到港预期,巴西收割进度赶上往年,多头叙事告一段落
即便是大宽松确立的格局下,豆粕也永远不缺多头的机会。整个叙事的过程,充分演绎了“市场的本质是传销、投机的目的是换手”,商品期货作为不生息的资产工具,参与到其中的投机行为无非就是拉拢更多人来相信一套叙事,然后在叙事崩塌前把头寸赶紧抛出去,让后来者接盘止损,然后去寻找下一个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