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陆续翻了好多讲技术分析的资料,其中魏强斌等人写的《外汇短线交易的24堂精品课 面向高级交易者》第二版写的蛮好,虽然书名看起来很有一股“21天入门C++”的风格。
花了个周末从后往前翻,实际内容就像书里开篇写的那样,这本书是面向有一定经验的交易员。书名的野鸡感使我的预期很低,于是内容超预期,作者深谙预期管理之道呀。
我是奔着23章和24章去的,网上看到了片段的截图于是买了书,作者对进场和出场做了系统的、全面的、归一化的总结。书前后部分的篇章写得很好,中间那些个举例的篇章完全就是在凑字数。
前言就讲这么多了,我不是荐书的,多说一句,魏强斌不是纯技术派,他其实是个基本面+技术面的结合派。
看了很多资料后,还是觉得自己的体系有很多欠缺,比如最重要的信号过滤方法太零散。所以这里再次对自己的交易体系进行更系统完整、归一化、简化细化、可操作化、逻辑自洽的整理。
从分析到交易的层次递进
- 基本面分析(驱动因素:基本面前瞻,分析基本面前景变化的预期,注意:一定是二阶非线性逻辑)
- 市场认知分析(市场心理因素:成交量&持仓量,分析成交量异常变动和资金流动)
- 技术分析(行为因素:势位态,价格在关键位的表现)
层次递进更简化的说法是:宏观定调品种大的方向(定方向),基本面筛选具备趋势性潜力的品种(筛品种、找节奏),技术面分析资金流向和市场行为,寻找合适的入场点和出场点(找点位、定止损)。
- 基本面分析 → 市场认知分析 → 技术分析
- 驱动因素分析 → 市场心理因素分析 → 行为因素分析
- 基本面的前瞻分析 → 成交量&持仓量分析 → 势位态分析
我自己的总结显得很粗糙很幼稚,还是借用魏强斌书中对市场运行本质的总结,原文叫做金融市场运行的四大定律:
- 驱动因素经过心理因素过滤导致行为因素变动,驱动因素和心理因素决定了市场是单边还是震荡的二元性质。
- 行为因素逐渐实现最近和最重要的驱动因素预期价值直到该驱动因素的实际价值公布和确认。
- 行为因素的极点对应着驱动因素实现价值的极点,特定行为体现了特定的驱动因素价值预期,价格等于价值预期,价值预期越大,实现的价值越大,则价格越大。
- 驱动因素涉及博弈的支付矩阵,心理因素涉及博弈的参与主体,行为因素涉及博弈的动态均衡结果。
从以上市场运行的四大定律推导出交易的高度凝练的总结:通过结构性和非结构性因素的驱动分析和心理分析(博弈主体分析)对市场是单边还是震荡做出假设,再经由大时间结构和市场间分析确认市场性质,最后借助良好的风险报酬比的行为分析系统跟踪和管理交易。大处着眼预测,小处着手跟随。
定律一是对我在交易感悟(3)中关于价格的形成机制的高度概括性总结;定律二体现了价格提前去交易预期,并等待现实来增强/减弱/证实/证伪预期;定律三表明极端价格是由极端现实驱动产生的。
定律二的另一种表述是交易预期的二阶逻辑而非一阶线性逻辑,也即预期抢跑。信息化时代,市场已经全面进入了高阶的非线性博弈,比如经典的库存不是用来直接交易的,而是用来证实/证伪预期的。
定律三的一种应用:找到显著的高点/低点,标示出这些高点/低点产生的背景(驱动因素),然后查看现在的驱动因素情形,是否在驱动力的程度上有超越之前的驱动因素的可能性,如果有,则可以期待单边行情,如果没有,则按照震荡行情对待(例如最近几个月的铜、油、粕)。
换言之,每个关键价位背后都有特定的基本面大背景,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个大背景,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点位可能会被突破。
基本面和市场认知分析清晰后,才会进入到技术分析环节。分析进场点要从势、位、态三要素入手;设定止损点要从资金要求、支撑水平、噪声过滤三要素入手。
需要尤其注意,趋势线、形态等技术手段,不是用来预测市场的,而是用来帮助管理交易的,管理止损、管理进出场。
关键位的标记技巧
讨论关键位的标记之前,我们先要对关键位的概念限定内涵和外延,因为我之前的文章讨论的都比较散。
我自己理解的关键位是指那些能够影响到不同派别市场参与者决策行为的价格位置区间。
我们在《借助关键位降低试错成本》和《等待“势位态”形成共振》中分别提到了事件逻辑的关键位和技术分析的关键位。这里将这两种关键位进行归并。
- 水平支撑位/压力位
- 非零斜率的趋势线
- 经验性总结的回撤幅度(例如:趋势中每个波段的50%回撤水平)
水平支撑位/压力位
- 看图画线形成:图形上能够带来心理支撑或心理压力的特殊相对高点/低点,以及特殊的整数关口
- 事件驱动形成:由突发事件、关键数据发布产生的价格脉冲被市场计价后形成的相对高点/低点
- 基本面驱动形成:由某个宏观变量或基本面变量被充分定价后形成的相对高点/低点
- 情绪驱动形成:由其他市场情绪外溢引致的共振上涨(risk on)或共振下跌(risk off)被市场充分消化后形成的相对高点/低点
非零斜率的趋势线
- 基于相对高点或相对低点绘制的趋势线及趋势通道
- 基于价格计算出的诸如均线、多空线等其他趋势类技术指标
主观划线的一些技巧
水平S/R位中由事件、基本面、情绪驱动形成的关键位一般都比较确定,是相对客观的,取极值即可。看图划线则需要一些统一的约定。
通常我们先标记更长期的S/R,再标记短期的S/R,因为长期S/R通常更关键。
- 黄色实线:长期支撑位,用来提供价格在逻辑上的支撑
- 黄色虚线:短期支撑位,用来检验和测试短期的价格支撑,逻辑性不强
- 蓝色实线:用来检验和测试突破的压力线
- 蓝色虚线:已经被有效突破的压力线,视情况可改为黄色虚线,并视情况可进一步改为黄色实线
- 红色实线:价格的目标位,需要逻辑上的支撑,且需要偏保守估计
- 红色虚线:短期回调/反弹的目标位
- 粉色折线:趋势或波段的标识
需要特别注意,S/R通常不是一个确定的价格,而是一个模糊的价格区间。
趋势线的绘制一般从近端出发向远端绘制,因为近端的极点价格意义更大。
进场与出场
24堂精品课的第23章和24章对进场和出场做了很完整的归纳,我直接沿用了书中对概念的定义。
进场的位置,根据价格/形态与关键位之间的关系,分为:见位、破位、顶位、间位。间位处于支撑位和压力位之间,缺乏合适的止损,我不参与;顶位则没参与过。因此进场基于见位和破位。
出场的位置,根据价格/形态与目标止盈位/止损位之间的关系,分为:前位、同位、后位、进位。进位本质上是扛单,有盈利才离场,这是最坏的交易方式。因此出场基于前位、同位和后位。
见破两用、前后结合、上下压缩、复合仓位、两率微调
信号及信号过滤
无论是什么开仓信号,其背后所隐含的底层思路无非就是两种:动量效应 or 均值回归。这是投机交易真正的哲学根基。
基于均值回归的典型方法是网格交易,但对于带杠杆的短久期的标的投机,这种思路我们是直接不碰的。所以我的体系建立的根基是动量效应。顺势是典型的动量效应。
如果盖住基本面孤立地来看技术分析的信号,开仓信号实际上一点也不少,信号过滤才是决定开仓的真正重要的部分。
Nial分享过一些基于形态的信号过滤清单,在交易感悟(3)中有提到,千年祈盼也分享过周期价差与日内价差共振的信号过滤方法,Jerry Ma分享过只关注特殊的大实体阳线/阴线和pinbar(包含多根K线的合成),我自己实践下来认为价差共振是一种不错的过滤方式,文末还会继续讲。
Jerry Ma的大实体K线和千年祈盼的日内价差有着相似的本质,而周期价差本质上是技术形态的关键位。我将价差共振进行解构之后,实际上就能拆解为:关键位附近的见位/破位 + longbar给出开仓信号。
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解构与归一,我们的开仓信号就可以归纳为:见位/破位 + longbar/pinbar开仓(包含合成longbar和合成pinbar)。
Jerry Ma分享过开仓信号出来后的三种入场方式:
- 收盘入场,以K线的收盘价入场。最大的风险在于隔夜跳空
- 回撤入场,在pinbar/longbar整个长度的大约50%位置入场。这种入场太主观
- 突破入场,在突破pinbar/longbar的最高/低点入场,理论上止损放在pinbar/longbar的最低/高点,需要注意:被突破的那根K线一定不是普通K线(必须得是pinbar/longbar)
最后对入场做个总结:采用突破入场,止损放在被突破的bar的另一端。止损也可以放在关键位上,趋势中进入短期盘整后再次突破的止损也可以放在盘整区间的中间位置。
辅助的技术指标规范
为了方便入场信号的识别,我编程实现了部分辅助指标,整理到这里:
- 突破识别:
- 1.1 价格突破过去10天的相对高点/低点,且尾盘收阳/阴
- 1.2 价格突破过去3天的相对高点/低点,且尾盘收阳/阴,且高点/低点与过去三天内最低/最高开盘价的差值超过2*ATR
- 1.3 突破的方向绘制方向箭头
- pinbar识别:
- 2.1 bar的高低价差超过1*ATR,一边的影线超过bar的60%,另一边的影线不超过bar的30%
- 2.2 识别反转可能性的方向绘制红色方向箭头
- longbar识别:
- 3.1 bar的高低价差超过1.5*ATR,且K线实体高度超过bar的60%
- 3.2 合成longbar:今日收盘价与昨日开盘价的价差超过1.5*ATR,且昨日的K线未被识别为longbar
- 3.3 longbar整个K线绘制成黄色或青色;合成longbar从昨日开盘价开始绘制到今日的端点(H/L),中空矩形
我的这个自定义技术指标,如果抛开基本面,孤立地看指标,胜率其实也不高,会有很多的假信号打击信心,因此,我之前想要做的基于vn.py构建一个全天候全品种的入场形态指标跟踪与提示并基于此来进行全品种交易的想法是很容易证伪的。此事不做了。
另外要提的就是,对市场的定性很重要,做策略前,首先需要给市场定性,做假设,判断(假设)市场当前到底是:
- 区间震荡?
- 震荡上涨?
- 震荡下跌?
- 强驱动上涨?
- 强驱动下跌?
在强驱动涨跌的两种定性中,趋势指标很有效,但在震荡涨跌的三种定性中,趋势指标反而是反向指标。所以给市场定性很重要。
在震荡中做趋势、或者趋势中做震荡,结果都是很惨的。对于一个趋势交易者,震荡中的操作磨损成本很高,如果震荡的区间很窄,其实就完全不要做,如果区间较宽,可以在更小一级别的小时线上当作波段来做。
我们可以用预期盈亏比来给区间震荡做过滤:震荡区间的预期盈亏比,即根据显著支撑位和压力位构成的区间加上当前的价格计算出的预期盈亏比,至少需要满足在大多数不太苛刻的入场条件和目标价位下达到3:1以上才能参与,空间太小的震荡不应参与区间交易而应等待突破后参与突破后的趋势交易。
做单的思路举例
我做单的思路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
产生一个事件后,例如定期报告/数据超预期、洪涝台风、制裁、政策超预期、突发战争等,这种事件驱动型的机会要立刻带止损做进去。关键位实际上就是事件产生之前,盘面上还没有出现明显拉升的窄幅震荡区间,对应我们关键位分类的【事件驱动形成】。(无需太考虑盈亏比,事件驱动型的交易机会只要止损不太大,盈亏比1:1就能入场)
基本面方向定性的品种,震荡上涨、震荡下跌、区间震荡、急速上涨、急速下跌的定性(后两者的定性大多数都是第一种思路,即突发事件驱动急涨急跌),定性后,找到关键位和止损点,盈亏比合适就能带止损做进去。对应我们关键位分类的【基本面驱动形成、看图画线形成、非零斜率的趋势线】(追求盈亏比3:1)
其他市场情绪外溢引发risk on/off,带动跨市场的普涨普跌,错捧/错杀了一些基本面偏强/偏弱的品种,这些偏强/偏弱的品种出现涨不动/跌不动迹象时,就可以进场做反转。对应我们关键位分类的【情绪驱动形成】
进一步归纳,单边市(急速上涨、急速下跌)大多数都是【超预期的事件驱动交易、FOMO情绪交易、FUD情绪交易】驱动的,这一类行情较好把握,逢突破买入抢占趋势起点(破位)就是最好的策略。但需要明确单边市的根本驱动(政策突变、供需缺口、黑天鹅事件、集体性情绪),区分短期情绪与长期结构性变化,如果是纯粹的情绪驱动,一定要避免接过最后一棒。
但如果在单边市中期待市场能给个回调的机会再买,这往往是不太会如愿的,毕竟单边市不会轻易倒车接人,真等到有小幅回调的时候价格又很高了,这个时候给回调又会恐高。
反过来讲在震荡上涨/震荡下跌这种进三退二的行情中,逢突破买入的策略又往往要面对止损幅度过大或者被反复打止损的问题,因此更适合在出现回调后见位入场的策略。
尽管逢突破买入的策略总会遇到最后假突破的情况,它总会有失效的时候,但与其每次在机会出现时都犹犹豫豫地担忧这次会不会失效,不如坦然地接受这一点:上涨总会有结束的那一天,前几次都有效的策略总会给出最后一次亏损,坦然地接受这个亏损,这样就轻松很多了。
同样地,成本强支撑着的震荡区间也总有成本坍塌、需求坍塌的那一天,与其每次跌到成本支撑附近都要担忧会不会跌破,不如接受总会有最后一次跌破支撑带来的亏损。
再进一步地延伸,波段高点与低点逐级抬升/下移的震荡上涨/下跌趋势行情中,总是会有最后一棒破前低/前高被打止损的情况,如果每次到了关键位附近都要担心这次会是最后一棒,那单子就做不成了,坦然地接受亏损,心情会愉悦很多。
不管采用什么策略,作为趋势交易者,还是要到有鱼的地方去捕鱼,潜力品种的筛选尤为重要。
交易日志
- 每天记录交易日志的必要性,先努力自律,再养成习惯。不仅是记录每笔交易的参数、逻辑,还要记录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 每笔交易的参数【日期、标的、势位态的分析三者汇合至少占二、当前所处趋势/震荡的位置判断、S/R位、形态分析、计划买点、实际买点、计划止损位、计划止盈位、平仓盈亏占资金比例、计划盈亏比、实际盈亏比、进出场类型(e.g. 见位 + pinbar)】
- 每笔交易的逻辑:宏观逻辑、基本面逻辑、投机情绪逻辑
- 一笔交易结束,要总结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此外还应该重点记录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每天对交易活动的感受、每天的情绪状态、赢了还是输了、开仓或平仓的感受,诚实地记录下来交易前后的真实感受,可以证明你在市场中情绪化的程度和你亏损的程度。
此外交易日志还需要记录自己每天的市场分析和评论,这可以使自己持续关注市场状况,并且让自己更加了解市场正在发生的事情。
如果离开了市场几周,回来不要马上交易,先给自己一周的时间记录每日的分析和评论,跟上市场的节奏后,再展开交易。
其他点点滴滴,想到啥写啥
技术分析的各种方法,趋势线、形态等技术手段,不是用来预测的,而是用来帮助管理的,管理止损、管理进出场、管理仓位、管理风险。
基本面分析往往采用三种方法: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类比法在市场中我们一般不会用到,归纳法是有坑的,需要特别注意。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历史归纳法无法预测未来。归纳法的缺陷在于,无法证实,却容易证伪,真伪的逻辑观测是不对称的。
从翻报告的角度,读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未来可能有哪些路径,有哪些宏观的假设、预期以及路径需要修正,有哪些产业层面的变化、事件和预期,进而选出待操作的品种。
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更大的市场对应更高的有效性,在有效性更高的市场交易,技术分析的基础假设“价格反应一切”才越有效。技术上势位态的共振越多,汇合因素越多,即某个形态信号附近涉及的关键位越多,技术分析上就越有利。
我希望达到的综合盈亏比的目标:最少2:1,追求3:1以上。
看见机会是一回事,及时进场又是另一回事。进场时,很多人会变得战战兢兢,而另一些人则又显得过于草率,时机未到就匆忙进场,从不研究如何找到最好的进场价位。我们需要为进场做个计划,尽量做到最有效地利用资金。不必找到最好的进场价位,但是必须要避免糟糕的进场价位。如果错过了进场的机会,那就必须为下一次进场机会制定新的计划。
引用魏强斌的一句口诀式总结:见破两用、前后结合、上下压缩、复合仓位、两率微调(胜率和赔率)
再引用纳兰容客的一句话:看对、做对、盈利,是三个不同阶段,需要经过两个信仰之跃。观点是垃圾,随顺是根本,仓位是关键。同参共证,言语平和则心态平和,心态平和则交易顺遂。(看对 → 做对 → 产生盈利)
补充:对千年祈盼开仓技巧的分析和归纳
又重温了一遍千年祈盼关于开仓系统详解的视频,这次重温是抱着深究本质的视角,以及试图将他的开仓方法与我当前的方法做个归一。
价差共振:是指周期价差与日内价差共振。通过周期价差判断方向,通过日内价差判断力量
周期价差按照他的定义,就是一段时间内连续的K线形成的势,可以是上升趋势、下降趋势或者震荡。如果是震荡,那么其本质就是寻找关键支撑位和压力位,当关键支撑位/压力位被突破,就是出现了周期价差信号;如果是趋势,高点/低点不断被突破这本身就是周期价差信号。
而日内价差也就是日内的涨幅/跌幅,当某个品种日内的涨幅/跌幅显著高于这个品种的正常波幅,就是日内价差信号。
于是价差共振这个概念,就是指同时出现这两个信号,这是一种信号过滤的手段。
见位开仓:捕捉趋势的拐点,日内价差与周期价差反向,日内价差幅度显著,暗含反转力量的强势
破位开仓:捕捉从震荡到趋势的过程,周期价差破位(一段周期内形成的显著支撑位和压力位被突破),暗含趋势的形成,日内价差幅度显著,暗含突破力量的强势
“间位”开仓:利用中继位中的日内价差与周期价差相结合,趋势的中继形态中出现顺应见位的形态(经历一小段回调后底部抬升,且日内价差幅度显著,即N型结构)
我对间位这个概念的理解与千年不太相同,所以我对他所提到的“间位”打上了双引号,我认为他这里“间位”的概念本质上是见位,“见到”的关键位是趋势线。所以我还是更加认同魏强斌对间位概念的定义,即介于显著支撑位和压力位之间的中间位置,由于这种位置很难设止损,所以魏强斌认为要避免间位开仓。这并不是对原作者的批判,因为千年提到的“间位”本质上是见位。
在千年的方法中,通过价差共振来过滤信号,见位开仓就是在支撑位或压力位附近出现显著的反方向的日内价差信号;破位开仓就是在突破了支撑位或压力位后出现了同方向的日内价差信号。
ok,分析和归一结束,总的来讲,无论是见位还是破位,都依赖对关键位的寻找,且我认为这种关键位不是随便找相对高点/低点画画线就ok的,关键位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其暗含了心理支撑/压力、事件支撑/压力、基本面支撑/压力、情绪支撑/压力。
最后的最后
最后引用Jerry Ma的一篇公众号文章《重仓搞起爆点的核心秘密》,这篇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