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来整理一下最近的逻辑。
油脂油料
有群友通过技术分析划线法把豆粕看到了3800,这实在是太突破想象空间了,这里提供一种广泛的用于评估全球大豆是宽松还是平衡抑或紧缺的方式,即全球的大豆库存消费比。
通过全球大豆平衡表的期末结转库存与大豆产季年度内消费总量的比值,可以得到如下图。通常按照经验取值来衡量全球大豆的供应状态,例如库销比在26%以下时我们就认为全球大豆供应紧缺,而30%以上我们就认为大豆供应宽松。
这里的两个取值是结合价格走势的经验取值,并不是固定值。但是在当前库存消费比几乎摸到历史最高的位置附近时,大豆供应状态的前瞻是绝对宽松的。
基于库销比与价格之间的历史关系,在如此高的库销比下,CBOT美豆价格是可以长期在北美种植成本之下运行的,美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风险保障计划、价格损失保障计划、种植收益保险)会为农场提供兜底。
因此忽略总的供应情况而简单地基于跌破北美种植成本的逻辑去做多,是容易露破绽的。而按照两年前26%的库销比对应的价格去锚定盘面的走势预期更是有可能撞得头破血流。
但是事物总是在变化的,前面的库销比,用的是USDA 11月的平衡表,其包含的条件是南美大豆季风调雨顺,这份平衡表基于的基准假设是巴西3508公斤/公顷的单产(折合52.1蒲式耳/英亩),这是19/20产季和21/22产季对应天气的单产表现。
因此接下来的核心仍然是南美天气。目前来看,巴西整体上的降水和气温都很正常,甚至南马托格罗索州的降水预期都已经追回来了,而阿根廷整体上的降水偏少,但阿根廷还没有进入关键时间,目前交易阿根廷的天气为时过早。
这里需要额外提一下,市场会时刻基于天气来计价单产,换言之,USDA报告如果对单产做了大幅修正,基本上早已被市场计价了,因此跟踪天气来自行对单产做修正是必不可少的。再多提一下,这个论断可以参考中州期货量化研究的结论:
市场对于产量信息做出反应的三个阶段: ①市场对产量信息的获取和反映并不依赖于USDA的报告,产业的从业者在报告发布之前就已经提前得知了产量情况,并对增产或减产的信息进行了交易; ②在报告当日市场依然会有一波反应,但这波反应主要来自于后知后觉的投资者,或者利用该信息进行一波短线炒作的投机者; ③由于报告日的市场反应主要来自于炒作情绪而非基本面变化(基本面信息在报告之前已经被市场消化),因此来得快去得也快,价格很快就出现回调,导致在报告前后的基本价格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给出的对于该报告信息的交易建议便是:在报告披露后迅速进行一波短线的情绪交易或者等市场炒作之后交易一波回调。
南美天气更前瞻一些的方法是追踪南美东海岸的海平面温差距平,如下图红色方框位置,因为温差形成气压差在压差和偏转力等作用下气团之间相互作用进而形成降水,而南美的降水前瞻离不开对海平面温差距平的观察。
当海平面温差较高时,会导致SACZ(南大西洋辐合带)向东北移动,表现在降水方面就是巴西南部及阿根廷降水相对往年更少。中粮武汉营业部对这方面做过更深入的研究。目前的温差没有太指向南美中南部降水大幅减少的结论。
最后讲讲油脂。从总的油脂库销比来看,目前油脂并不缺,但是因为印尼已落地的B35及将要落地的B40带动棕榈油大幅去库,叠加去年底干旱导致的印尼棕榈油减产,进而棕榈油大涨撑起了整个油脂板块。尽管平衡表整体上的油脂库存并不指向紧缺,棕榈油结构型的紧缺带来了01合约-1810元的豆棕价差。
基于历史走势的统计做豆棕价差回归套利的策略都挨了暴打。豆油一点也不缺,而棕榈油很紧张,只要这两端的逻辑没有出现转变,就很难看到豆棕价差回归到过去的区间。
那棕榈油的供需啥时候转折?我认为最核心的焦点在POGO价差高位带来的BPDPKS基金压力。减少对外的能源依赖听起来很有感染力,但归根结底都要解决最核心的问题:钱从哪里来?无非是几个路径:
- B40延迟,缓解下基金压力
- 提高levy税收补贴基金
- 原油大涨,抹平POGO价差,环节基金压力
- 棕榈油产量大增,直接从供应端带来转折
- 从别的渠道收税甚至政府性基金直接转移支付
具体按哪个路径走,不知道,每一条路径看起来都不太可能,在无数种的“不太可能”面前,或许就只能打自己的脸延迟一下了,况且也不是没打过脸,前些天有小作文说B40延迟半年,官方立刻跳出来说是fake news,我们不延迟。。。
豆粕的假设路径推演
- 乐观假设:南美天气异常 + 油粕套利平仓
- 南美天气SACZ北移带来巴西中南部地区及阿根廷主产区降水减少(跟踪海面温差、降水预测)
- 多油空粕的资金在油脂驱动减弱时平仓带来的豆粕空头回补(跟踪印尼产量恢复及B40的预期变动)
- 贸易战?还早,先不做假设。
- 悲观假设:南美关键生长期风调雨顺
- 大宽松周期内不轻易看减产,11-1月份是巴西产区的核心时间,这一生长阶段如果降水不偏离太多,随着收割月的临近,盘面会面临更多利空计价的压力,而等到大宽松格局下利空压力被充分释放后,再去计价利多题材(南美收割季的天气、抢跑北美种植面积、北美天气等)会有更高的安全边际
橡胶的假设路径推演
前段时间对橡胶做了假设修正,当前可以确定的是,悲观假设阶段性地被形成了一致性。
- 当前下跌的原因:
- 泰国印尼季节性上量
- 胶水系需求季节性回落
- 宏观情绪降温,市场转向宏观现实交易(针对11月8日的不及预期)
- 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风险:
- 泰国原料上量超预期;
- 青岛库存累库速度超预期;
- EUDR备货延期,产区备货库存产生抛压超预期
市场的分歧点在于主产区高产期产量回补程度,而产量数据十分不明。橡胶这种东西,不像大豆,卫星照一下面积,田间抽样一下单产,再拟合一下历史的天气到产量分析模型,就可以估算出相对比较准确的产量,而橡胶不行,不同市场机构甚至他们产区主管部门给出的数据都会相互打架。就只能重点关注泰南气候变化了。
贸易流向上需要关注出口至中国占比、出口标混胶种变化,从而判断泰国供应弹性以及国内长期库存走势。因为有观点认为泰国有大量库存(观点是官方给的产量数据与出口数据出入太大,泰国出口同比降幅较大,而产量同比则是轻微下降,所以tmd东南亚产地到底缺不缺原料?数据打架,要么数据太假了,要么就只能以泰国国内库存来解释了)
- 悲观假设:
- 供应季节性放量:泰国在四季度未受到拉尼娜影响利于割胶的天气环境下产量同比提升,全年产量缺口收窄(跟踪1-10、1-11、1-12的泰国橡胶出口数据,每个月的月底出)
- 11-12月我国进口橡胶的量比较大,青岛库存累库(跟踪青岛库存累库情况&进口数据)
- EUDR前期备库流出,冲击中国市场,阶段性供需错配,EUDR重新备货可能需要等到明年年中
- 主产区泰国供应增加,但量有多大?
- 原材料价格会不会大幅下跌?
- 增量能不能体现到国内价格?
- 乐观假设:
- 四季度拉尼娜现象明显,导致泰国越南的割胶高产期报废(基本快要被证伪了)
- 船期不断推迟造成现货贸易的违约行为明显增多,加剧国内市场现货的短缺(证伪了)
- 当下国内社会总库存不高,四季度累库是必然,但乐观假设下累库幅度不大(跟踪库存数据)
- 割胶季结束,全球迎来传统低产季,在全球轮胎行业维持高景气的状态下,届时全球供需缺口或再次打开(跟随宏观)
- 长期假设:产能周期转向,全球橡胶产量已经到达瓶颈,基于树龄结构导向未来产量的下滑(国内橡胶市场现货短缺),原料上涨必然刺激割胶积极性,但能够刺激出多少量?刺激方式无非就两种:提高亩产、增加割胶面积
- 提高亩产:多割几刀、割的频率提高一点(无法量化)
- 增加割胶面积(多少面积?不好统计)【既然几年前没有新增种植面积,那么面积维度支撑的产能释放就是有限的】
宏观
最后是宏观维度的前瞻,基本上现阶段仍然是预期交易阶段,政策落实到实物工作量还得再等等。这里简单做了个图,接下来12月还有两个会议,按照以往的经验,只要不断地有小作文出来讲zzj会议时间、多少万亿政策等,就可以认为进入预期交易窗口,市场小作文一定会接力地拔高预期,最后会议开完公布文件那天,预期交易结束,资金抢跑挤出政策升水,震荡下跌等待zy经济工作会议的预期交易窗口。
对国内宏观的变化最受益的商品还得是黑色建材,尤其是纯碱玻璃。纯碱玻璃被一些分析师称作宏观放大器,纯碱由于其供需基本面较差,资金会更多地把对宏观的预期交易在玻璃上,这是值得把握的机会。
目前的小作文有【巴克莱:预计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释放财政政策加码的信号,分阶段推出5-10万亿财政刺激计划。认为促进需求和消费的政策更有可能和更广泛的目标例如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等目标联系起来】。这是值得警惕的,11月8日的预期是从10月22号23号开始炒作的,这次zzj的预期炒作是否会在下周就开启??
接下来的增量财政政策预期:
- 发行特别国债补充银行核心一级资本
- 房地产收储
- 专项债使用范围扩容,用途新增了土地储备的说法,表明目前专项债在土地储备方面的范围与之前的土储专项债并无较大区别
- 推出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已兑现】
- 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两新(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明年两会)
- 提高目标赤字率,扩大举债规模(明年两会)
- 结构上的改革关注对科技和民生保障的支持(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未来半年国内重要会议及政策关注时点:
- 【11月及12月货币政策时间窗口】降准降息?
- 【11月底政治局会议】
- 【12月经济工作会议】关注经济形势判断及来年政策部署
- 【25年3月两会】关注全年经济目标设定及重点工作安排,核心永远是:有多少钱?都发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