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陆续翻了好多讲技术分析的资料,其中魏强斌等人写的《外汇短线交易的24堂精品课 面向高级交易者》第二版写的蛮好,虽然书名看起来很有一股“21天入门C++”的风格。
花了个周末从后往前翻,实际内容就像书里开篇写的那样,这本书是面向有一定经验的交易员。书名的野鸡感使我的预期很低,于是内容超预期,作者深谙预期管理之道呀。
最近又陆续翻了好多讲技术分析的资料,其中魏强斌等人写的《外汇短线交易的24堂精品课 面向高级交易者》第二版写的蛮好,虽然书名看起来很有一股“21天入门C++”的风格。
花了个周末从后往前翻,实际内容就像书里开篇写的那样,这本书是面向有一定经验的交易员。书名的野鸡感使我的预期很低,于是内容超预期,作者深谙预期管理之道呀。
大概7年前,我刚入交易这一行时,乱七八糟从图书馆的F区学了很多东西,知道了一些概念,比如行情分析涉及到的基本面以及技术面。
当初对基本面没有概念,开口也只会复读这些名词。于是,最初我是划线随缘交易的,后来了解到了技术指标,就一股脑学了好多技术指标。这是我作为新手抱着当游戏玩的心态与市场的初次接触。
后来有段时间离开了市场,机缘巧合之下再回来时,已经笃定了基本面的供需分析才是我应该坚守的。从那之后对技术分析充满了偏见,看书遇到技术分析都会绕着走。
投机和投资是两种底层逻辑完全不同的范式。投资更多的是终点交易,忽略中间的价格波动,目标是未来某个时点某个方向上预判到的结果。投机则更多的是过程或节奏交易,换手才是最终目的。
在实操中,很多投资的手法用到投机上,或者分析的方法直接用到操作上,就会出现期望之外的结果。投机的实操还是有很多手法的。
经过了多年的市场暴打,我深刻理解了“分析方法 ≠ 操作方法”这个结论。分析可以用来指路,但对于投机而言,分析的结论直接用来上车会翻车。
“交易”这个概念在trader的范式里包含了很多要素,例如:风险管理、资金管理、心态管理、策略、执行、复盘、优化等。
把这些要素融合到一个交易体系中,确保交易体系的系统性、完备性、可操作化、逻辑自洽,是一个较有难度的过程。
将分析落实到交易的过程,从投机的角度,可能首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关键位置。
假设(Assumption)与叙事(Narrative)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先后顺序,而是动态交织、相互塑造的过程。
叙事(Narrative)与预期(Expectation)之间的关系是双向反馈循环:叙事构建认知框架,引导预期形成;预期又通过行为反馈重塑叙事。
预期(Expectation)与潜在路径(Potential Paths)的关系本质上是主观认知与客观可能性的动态耦合。
摘录收藏了各种各样的箴言警语,整理整理放在这里,常看常新。
来源的话,实在太零散了,经常是读到一句话的时候,产生了灵光一闪的感受,就会把那句话复制粘贴下来保存到word文档里。
具体来源有微博、公众号文章、研报、博客、知乎、群聊等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辈们学习。
作为还算年轻的trader,在市场中遭受到较大的挫败时,还没法做到怡然自得的自我按摩,因此常常需要从外部去主动寻求心理按摩(希望有一天能达到纳兰容客老师那样的境界)。
翻阅一些前辈们的文章时,读到了这篇文章,深感共鸣,很想收藏下来。幸运的是,在文章末尾看到了转载声明,好耶!lucky~
注明: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付鹏的财经世界《交易者世界的“法和术”》,作者:付鹏。
理论派分析师与实干派交易者之间、投研分析与实战交易之间,隔着很大的鸿沟,脱离交易之外分析起来都头头是道,似乎自己的观点都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但一落实到交易,资金曲线疯狂打脸。
读纳兰容客的公众号文章,很多篇文章开头第一段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是来自市场交易者的肺腑之言,深受启发,纳兰容客是真正的实战派,这里摘录了一些金句。
黄金这一类超主权货币的资产价格定价范式,往往只有相关性而极少出现因果性。
对于可量化的因子,通过历史拟合相关性就可以形成一个定价范式,而对于宏大叙事这种难以量化的因素,将其应用于交易就会十分困难。
宏大叙事最终总是要落地到所有参与者的微观操作上,宏观叙事都要经历形成一致性预期的过程并最终转化为可供交易的路径。
原文链接:教授观点 | 傅强教授:2025年全球经济展望与治理新范式的启示(完整版)
什么是秩序:一个政党,能够放弃自己在意识形态或者价值观方面的主张,做出让步,而愿意屈从、遵守的这样一个治理范式。
政治经济秩序与国际关系的分水岭:
整理硬盘时找到了这个word文档,印象里是施瓦格在他的某本书里面的一个篇章,当时翻书的时候认为有参考的价值,就摘抄下来了。
大体思路是基于基本面分析做预判,再根据技术分析去找一个入场点。
但是需要提到,观点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止损的环节必不可少。毕竟碳基生物的大脑在承受压力之下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太可控的。
checklist是投研工作流程的一部分,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地将潜在未知的风险逻辑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作用——构建心理约束的组成部分。
每次进行头寸调整(主要是开仓,其次是平仓)前都应该刷新一遍checklist,最好的情况是每天都刷新一遍checklist,以尽可能地跟上市场的逻辑切换。
checklist只能起到辅助投研的作用,并不能完整地控制风险,不能替代仓位管理和止损的功能,关键位置止损的环节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这篇文章来源于公众号中粮期货研究中心,作者任伟,是中粮期货研究院的化工资深研究员。
原文章分为三篇,这里合并在了一起。
读这篇文章时产生了很深刻的共鸣,尤其是读到想要解决交易心理问题,看书是没用的,听大道理也是没用的,唯一有用的就是去实践、去亏钱,在经历无数痛苦之后,把痛苦当成资源
这句话时,对这篇文章的内心认同感达到了高峰,只有亏过大钱的,熬出来的人,才能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
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由cbot盘面和产地cnf升贴水构成。cbot大豆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底部价格,一个是8月中旬形成的955,当时美豆丰产预期逐渐落地证实,盘面基本充分计价了期末库存1.34亿吨的平衡表。另一个是12月中下旬形成的947,对南美丰产完成了大部分计价。
基于cbot大豆的计价程度,这里来简单核算一下进口巴西大豆压榨对应豆粕的理论保本价格。
对上市公司估值是个很虚幻的东西,不像在集贸市场上买卖苹果玉米那样直观。在欧洲资本市场发展的萌芽初期,人们买股票全靠梭哈和信仰。经过多年发展下来,市场形成了一些公允的定价模型,比如绝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
这是一篇学习总结,主要学习了人民币当前的利率体系,并尝试总结了国债分析框架。
学习总结的主要内容摘自以下文章:
《易纲.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J].金融研究, 2021, 000(009):1-11.》
这是一篇关于美元利率体系和美联储货币政策实施的学习笔记,内容总结自以下报告,感谢华泰宏观团队和土狗老师的分享!
这篇文章总结自以下三篇报告,这里对华泰宏观和德邦宏观团队致以感谢!
按市值排名:
大时间跨度下的资产价格前瞻很多时候就像算命,所有的前瞻都是基于当下的条件派生出来的很多假设去做路径推演的,但是当下的条件总是在不断地变迁,方向都不一定算得准,更何况幅度。
但又不得不去做这样的前瞻,资产的配置和头寸的调整依赖于路径推演。只能是在事件产生变化时再去修正假设。
因此我们今天的讨论只讲定性,不涉及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