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一段学术定义开篇:

  • 个人管理学是系统研究个人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 核心问题是个人的生存和均衡发展。
  • 最终目标是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 个人管理学可以用于指导对个人的人生目标、思想、行为、资源等进行规划、组织和调控,以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 个人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任务管理、时间管理、计划管理、实施管理、成果管理、风险管理
  • 个人管理实务:学业管理、职业管理、婚恋和家庭管理、个人知识管理、个人财务管理、个人信息管理、社会关系管理、健康管理、总体管理

对于个人来说管理务实是要维持的某个目标,而管理方法是为了维持这个目标所进行的过程管理(个人的理解),看起来乱七八糟内容繁多,归根结底都是制定计划并管控时间去完成计划。一直想写点东西,趁着暂时空闲来摆摆龙门阵小做个总结。


目录

  • 时间与计划管理与个人周报
  • 个人知识管理与结构化思维初探
  • 个人财务管理

时间与计划管理

众所周知,放假前制定学习计划是各级学子一贯的传统,从小学寒假作业开始,往后的各种假期甚至周末放假,都必然会有一系列的计划,诸如第一周做完语文作业第二周做完数学作业之类的,通常最后都是“假期最后两天赶完了所有假期作业”的结局收场。然而还是“孜孜不倦”地制定着计划来管理时间。

小时候喝了不少成功学鸡汤,隔段时间被打一次鸡血,然后试着去实践畅销书里面的方法,通常要不到一个月就发现方法失效,换一本畅销书继续。经过几轮邯郸学步式的拿来主义实践,最终对鸡汤产生了抗体,并不是觉得书里错了,而是觉得自己坚持不住。然而很奇怪的是,无论是高考复习还是考研复习,竟然都能破天荒的顺着计划执行下去,尤其是后者的无人监督学习。隐隐感到领悟了什么东西,但一直理不清楚,直到有一天我在追赶计划的过程中,被一个优先级更高的任务中断。

往回看到初中,中学的 6 年里除了吃睡玩,剩下的时间都被学校严格划分开来,每节课划一段,学生的任务只是照着预先制定的课程表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照着计划该干嘛就干嘛。但是升入大学后,日程表面临了两个最大的敌人,一是突发性且优先级更高的事情,比如有老司机邀请 MC;二是计划中的事情严重超出了预期,例如安装各种乱七八糟的开发环境。通常在制定计划时都会过分高估自己,把时间表排的满满的。中间只要有一两个环节顺延,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最终认定是自己毅力不足,然后弃权放任时间流逝。

所以是怎么说的,结合个人特色的时间管理方法变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作为敲代码和写文档的初级码农,就不应该再限定具体的时间,那么计划表就可以放宽到每周一更一总结,俗称周报(这里得感谢石老师让我一直坚持写工作周报)。前年春开始写周报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把周报当成是应付上级的交差,所以尝试过各种风格,有被骂惨了的短小精悍两句话,也有长篇大论写出好几页当成一个流水账来写。后来尝试通过每周的周报去总结当周以及制定下周的安排,最后总结出了最适合自己的周报书写格式:

  • 本周工作总结:按条目列出,主要是上周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本周出现的突发性任务,分别标上完成度
  • 下周工作计划:涵盖本周未完成的任务,如果任务较大,则拆分成合适的大小
  • 遇到的问题:任何问题,甚至可以是股市大涨导致心里不爽
  • 想法或启发:任何想法和启发,可以包括创业的点子、项目点子、论文 idea 等

当然以上格式是对个人负责的个人周报,理所当然的我们需要再从里面取与工作有关的一部分写到工作周报中。下周工作计划可以按照任务优先级排序(试过按照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分成四级来管理,然而并不适合我),与工作计划形成对照的是每天的日报,即每天离开办公室前,用一分钟时间把当天做的事情小小的记录一下。我很喜欢 TIM 消息列表中的“我的电脑”,直接把它当成记事本,日报、突发任务以及突然想到的点子之类的直接发给“我的电脑”,这样就不需要额外随身携带笔和纸了。

周报的上一级还可以再整个季报或者年报,颇有点公司财务报表的感觉,嘎嘎嘎嘎嘎嘎。

放一个小插曲,18 年底在哔哩哔哩开了一段时间的直播,没有麦没有摄像头,光放歌,主要就是直播自己干活的过程。直播软件会自动录制并在本地保存一个副本,第一次查看副本就把我惊到了:我有大量的无用动作,例如打开浏览器搜个关键字,就会不自觉点开另一个不相关的链接,然后在上面消耗短则数秒到几分钟,长则能把一下午时间全撂上面了。于是我在之后不断的暗示自己,要聚精会神,要集中精神,虽然改善了很多,然而还是有多余的动作,代码敲出来又删掉,设计没做好导致编码逻辑不够清晰等问题暴露无遗。想起以前看过一本鸡汤说有个老板,让他的助理每天记录下自己的每个动作,比如起身倒咖啡、东西转悠、玩笔等,结果也是出乎老板的意料,光是动作上透露出来的“无用动作”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我们的效率和专注度其实远远低于自己的估计。


个人知识管理与结构化思维初探

说完时间管理,就得联想一下知识管理,这两者有很多的相似性。例如在打算学习一块内容时,将相关的资料和视频全面而又系统地收集保存下来,之后再也没有查看过;例如花了一大下午时间找学习资料,却只看了一晚上就再也没看过了;例如购买全套的考研复习资料,打算“做好准备”后再开始复习,资料到齐后就没有然后了。个人知识管理是职业生涯中,尤其是技术工种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麻烦的地方在于如何组织个人的知识才能比较直观不混乱,这部分我也是正儿八经的正视起来没多久,先实践一段时间看效果。 (逃

结构化思维这名词也是接触不多久的新鲜词,第一次看到时只觉得哇真牛逼好高大上的感觉,还有个类似的东西叫批判性思维。数学老师说对于新的概念,一定要给出定义:

结构化思维(Structured Thinking)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工作任务或者难题时能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系统制定行动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手段使工作得以高效率开展,取得高绩效。——摘抄自百科

上面这个定义有点偏向于职场,一种科学的思考步骤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主次,以及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那么我们分析社会问题、外交军事、宏观经济等,就能够得到比较深入思考的结果,总之算是独立思考的一个环节吧。结构化思维方法就像软件设计的方法,从需求-设计-实现等一步一步扎实完成,最终得到的东西不会太差。比如麦肯锡家总结的一套方法论七步骤:

  • 界定问题
  • 分解问题
  • 问题排序
  • 问题分析
  • 关键分析
  • 归纳总结
  • 沟通交流

然而说归说,这些方法实际训练起来还是很抽象,需要大量的训练实践后,才能对结构化思维有更深入的思考。


个人财务管理

最后来分享一个财务管理的方法。理财应该是人人都要掌握的技能,不能等到有财可理之后再去学习,而是应该尽早开始从统计自己的收支着手,尽早攒下第一桶金去增值。

收入支出表

简称收支表,是对个人消费水平和收入现状的考量。其中支出部分有一系列的细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月的信用卡花呗白条的还款不能算入到支出合计上,而应该单独算到一栏。以及在可控范围内,尽可能用信用卡或花呗白条支付每个月的支出,养成良好消费习惯后可以最大化投资的边际效益。

收入支出表.jpg

流动资产与短期负债表

流动资产与短期负债表是对个人资产负债月度考量的一个折中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债的变动情况。我主要将其分为存款、金融性资产投资、信用卡账单、第三方支付账户以及第三方信用账户,这几项构成了短期资产负债的核心,此外还有一年期内的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资产与短期负债表.jpg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则是对个人资产负债的完整考量,相对于上一张表,资产负债表多了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并将金融资产的股利单独提出来(资本增值的部分,如果能够覆盖支出,则一定程度上属于财务自由,但仍在资产安全边际外)。非流动负债一般是房贷车贷等一年以上的借款。资产总计与负债总计相抵,就是个人净资产(或者净负债)

资产负债表.jpg

通常收入支出表和流动资产短期负债表是每月制定一次,而资产负债表可以每季度甚至每年制定一次。有了三张表(再来个股东权益变动表就完美了),就可以基于此对将来的开支和投资进行规划。例如可以对收支表的每项支出做移动平均线,得到的最新值可以作为制定每月预算的依据。有计划地开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攒下第一桶金,然后才有机会踏入下一个巨坑:资产增值。

(完)